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目錄

嘈雜

中醫病名。是指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狀,時作時止的一種病證。病位在胃,與肝脾相關。病機可概括為胃熱胃虛血虛3個方面,臨床分虛實二類,實者多屬胃熱,虛者屬胃虛、血虛。治療分別用清胃和中健脾和胃補益心脾之法。嘈雜可出現在西醫學多種疾病之中,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以嘈雜為主要臨床表現着者,可參照本章節治療。 中醫學名 嘈雜 發病部位 胃 相關西醫疾病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 主要病因 飲食不節情志不和脾胃虛弱 多發群體 所有人 疾病分類 內科-脾胃系病證 傳染性 無 .

名詞解釋

嘈雜是指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狀,時作時止的病證。常和胃痛、吞酸等病同時並見,亦可單獨出現。 歷史沿革 1、嘈雜始見於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又說:「食郁有熱」。 2、《景岳全書·雜證謨·嘈雜》說:「嘈雜一證,或作或止,其為病也,則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儂,莫可名狀,或得食而暫止,或食已而復嘈,或兼噁心,而漸見胃脘作痛。」 3、清·程鍾齡醫學心悟·嘈雜》對本證的論述亦甚可貴,指出若治失其宜,可變為噎膈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嘈雜可出現在西醫學多種疾病之中,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以嘈雜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可參照本章節治療。 [病因] 1、飲食不節 由於過食辛辣香燥,醇酒肥甘,或粘滑難消化之食物,積滯中焦,痰濕內聚,郁而化熱,痰熱內擾而成本證。 2、情志不和 肝主疏泄,憂鬱惱怒,使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致肝胃不和,氣失順降而致嘈雜。 3、脾胃虛弱 由於脾胃素虛或病後胃氣未復,陰分受損,或過食寒涼生冷,損傷脾陽,致胃虛氣逆,擾亂中宮而致本病。 4、營血不足 素體脾虛,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或因失血過多,皆能造成營血不足,使胃失濡潤,心失所養,致嘈雜。 [病機] 本病的病位在胃,與肝脾相關。病機關鍵為胃虛氣逆。病理性質有虛實寒熱之分,亦可為虛實夾雜。常單獨發病,病程短。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以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儂,莫可名狀為主要臨床表現。 2、與吐酸、胃痛常相互並見。 3、上消化道X線及內窺鏡檢查有助於診斷及鑑別診斷。 病證鑑別 與吐酸鑑別:二者在病因病機上有許多相同之處。但胃酸是胃中不適,口吐酸水,嘈雜是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儂,莫可名狀,或得食而暫止,或食已而復嘈,或兼噁心,胃脘作脹。

相關檢查

上消化道X線及內窺鏡檢查有助於診斷及鑑別診斷。

[辨證要點] 明辨胃熱、胃虛、血虛:胃熱嘈雜多由飲食所傷而致,見舌紅、苔黃,脈滑數。胃虛嘈雜多因素體虛弱、勞倦所致,可有胃氣虛及胃陰虛之不同。血虛嘈雜兼見氣血兩虧之表現。 [治療原則]補益胃氣。

證治分類

(一)胃熱 症狀:嘈雜而兼噁心吐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煩脘悶痰多多食易飢,或似飢非飢,舌質紅,苔黃干,脈滑數。 治法:pp清胃降火[[,pp和中化痰[[。 方藥:溫膽湯加減。 常用藥:枳實竹茹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黃連梔子。 (二)胃虛 症狀:嘈雜時作時止,口淡無味,食後脘脹體倦乏力不思飲食,舌淡脈虛。 治法:健脾和胃。 方藥:四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草豆蔻。 (三)血虛 症狀:嘈雜而兼面白唇淡,心悸頭暈,失眠多夢,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補益心脾。 方藥:歸脾湯。 常用藥:白朮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甘草當歸遠志生薑大棗。 [轉歸預後] 嘈雜若單獨發病,經辨證治療,多能轉愈。但本病若隨其它疾病而發,其轉歸及預後,又常與它病的進退關係密切。 [預防調護] 根據本病發生的原因,應注意飲食有節,食宜清淡,勿恣食肥甘生冷,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適當參加體育鍛煉。

文獻摘要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痰飲》中有「痰飲病者症狀非為嘔為瀉,暈眩,嘈煩」。 2、《婦人大全良方·婦人心胸嘈雜方論》言:「夫心胸嘈雜,婦人多有此證。」 3、《醫學正傳》言:「夫嘈雜之為證也,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憔不自寧之狀者是也。其證或兼暖氣,或兼痞滿,或兼噁心,漸至胃脘作痛。」 4、《赤水玄珠·嘈雜門》曰:「夫嘈雜之為症,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惱不自寧之態是也。或兼噯氣,痞滿噁心,漸至胃脘作痛,數者多挾痰火。」 5、《景岳全書》:「嘈雜一證,或作或止,其為病也,則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憔,莫可名狀,或得食而暫止,或食已而復嘈,或兼噁心,而漸見胃脘作痛。」 [1] 6、《醫燈續焰·嘈雜》云:「其發也,如飢之欲食,甚則煩怫雜亂。」 7、《醫碥·雜症·嘈雜》曰:「其證似飢,急欲得食,心中擾擾不寧,如酸如辣,似慌張」。 8、《張氏醫通·嘈雜》曰:「嘈雜與吞酸一類,皆由肝氣不舒······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 [ [2] - [3] ]

診斷學

▪ 診法 ▪ 四診 ▪ 症狀 ▪ 內證 ▪ 外證 ▪ 四診合參 ▪ 司外揣內 ▪ 審症求因 ▪ 平人 ▪ 望診 ▪ 望神 ▪ 得神 ▪ 失神 ▪ 假神 ▪ 煩躁 ▪ 但欲寐 ▪ 昏厥 ▪ 神昏 ▪ 望色 ▪ 五色 ▪ 色澤 ▪ 常色 ▪ 主色 ▪ 客色 ▪ 病色 ▪ 善色 ▪ 惡色 ▪ 五色主病 ▪ 面色 ▪ 面色萎黃 ▪ 身目俱黃 ▪ 顴紅 ▪ 面色紅 ▪ 泛紅如妝 ▪ 面色青 ▪ 面色白 ▪ 面色蒼白 ▪ 面色淡白 ▪ 面色黧黑 ▪ 面色晦暗 ▪ 面垢 ▪ 口唇青紫 ▪ 口唇紅腫 ▪ 口唇淡白 ▪ 真髒色 ▪ 病色相剋 ▪ 鬚髮早白 ▪ 望形態 ▪ 肥胖 其他科技名詞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410

  1. [張景岳.《景岳全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08月]
  2.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2月]
  3. [程國彭.《醫學心悟》: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