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占地面積7.3萬平方米。

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創立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影響遠及國內外。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後在日本比睿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1]

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國清寺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2]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台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3]

2006年,國清寺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歷史沿革

南宋嘉定《赤城志·寺觀門二》「景德國清寺」條下稱:「在(天台)縣北一十里。舊名天台,隋開皇十八年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禪於此,夢定光告曰:『寺若成,國即清』。大業中遂改名國清。李邕《記》所謂『應運題寺』是也。唐會昌中廢。」

國清寺始是依據天台宗創始人智顗親手所畫的樣式所建的。智顗開創天台宗後,想建一寺廟,作為該宗的正式祖庭,但限於資金,遲遲不得動工。他在臨終遺書晉王說:「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晉王楊廣(後為隋煬帝)見書後,極為感動,便派司馬王弘監造國清寺。初建的國清寺寺址在大雄寶殿後面約100米處的八桂峰前山坡上。

唐會昌中(約845年),原寺毀於火,旋即重建。

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寺後石壁上題寫的「大中國清之寺」六個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從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或毀於兵火,或摧於風暴,但都是屢毀屢建。每次重修,寺宇規模都有所發展,位置也越來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曠地帶。但從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紀略》一文中提到的國清寺「最後委藏處石泉,名錫杖泉」句分析,可見當時錫杖泉已在寺的最後,即今位置。那麼說明至遲在明代,國清寺已移至今址。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國清寺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

20世紀60年代末「文革」的動盪時期,國清寺再次被毀。

1973年,周恩來下令敦促在1975年前完成國清寺修復,並撥款30萬元,同時從北京調運大量珍貴的佛像、法器到該寺。

1984年重新復辦了天台宗佛學研究社(如今的天台山佛學院)。

2006年,國清寺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格局

國清寺為建於清早期的建築為官式建築,彌勒殿和雨華殿為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三聖殿、羅漢堂和禪堂是典型的南方廳堂建築,妙法堂、方丈樓和迎塔樓為中西合璧。

國清寺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按四條南北軸線布列六百多間古建築,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還有放生池、鐘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聖殿、妙法堂(上為藏經樓)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等,大雄寶殿正中設明代銅鑄釋迦牟尼坐像。西軸線為安養堂、三聖殿、羅漢堂(文物室)、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東一軸線為聚賢堂(僧眾餐廳)、方丈樓、迎塔樓。東二軸線為里客堂、大徹堂和修竹軒。像背壁後,有以觀音像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兩側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羅漢坐像。山門外各建築物——隋塔、寒拾亭、「教觀總持」照壁,豐干橋、「隋代古剎」照壁和國清寺山門,它們順地勢安排,沒有一個相互平行,也沒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處,卻顯得和諧協調。一進朝東的山門轉入正中甬道,甬道兩旁是僅高1.7米的黃色矮牆,矮牆後面是茂密的竹林。構成一個擁有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3萬平方米、8000餘間房屋的古建築群。


主要建築

塔碑

國清寺主建築群後的小山坡上,在蒼鬱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鋪地的碑亭。亭額上寫着「法乳千秋」四個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長方形的石碑。

正中的豐碑為「天台智者大師贊仰頌碑」,碑座高0.86米、寬0.86米、長1.86米、碑身高2.6米、寬1.26米、厚0.11米。長篇碑文和詩讚頌佛教天台宗創造人智者大師。右連的豐碑為「行滿座主贈別最澄大師詩碑」。豐碑稍低於智者豐碑。左邊的一座豐碑是「最澄大師天台得法靈跡碑」,這座碑的大小與行滿碑大小相同。三座豐碑的背面,有日本山田是諦1982年5月寫的敬白,長篇日文銘記了高祖先德,祈念中日兩國永遠親善友好的虔誠心意。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圍着石欄的古泉,上刻「錫杖泉」三字,相傳宋僧普明坐禪於此,因寺內取水不便,遂以錫杖頓地曰:「此處當有泉!」即有泉水湧出,故名。

隋梅

國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寶殿右側,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頂大師手植。據考證,隋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內三株最古老的梅樹之一。關於它的傳說,現代詩人鄧拓寫給隋梅的《題梅》詩最為傳神:剪取東風第一枝,半簾疏影坐題詩。不須脂粉綠顏色,最憶天台相見時。

隋塔

隋塔位於天台城關鎮東北6里。隋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受菩薩戒而建造的報恩塔。唐會昌法難受損,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殘高59.4米,邊長4.6米,六面九級,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樓閣式磚木結構,因遭火焚毀飛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

後人對塔基進行了加固,四周鋪築了台階,已予整修一新,已列為省級文保單位。隋塔建造別致,除磚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頂上沒有通常的尖形塔頭,站在塔內,切可直接仰見藍天。

方丈樓

方丈樓在國清寺建築群東部的中心位置上,是一座兩層七開間房子,前有「聚賢堂」(齋堂——僧眾用餐的地方),後有迎塔樓(寺中賓館)。樓前有一個方石鋪地的院子。

方丈樓正中直條排列着三張八仙桌,兩旁各有三排茶几木椅方凳,條桌上方掛有「弘闡天台宗」的大紅底金字匾額,額下排有名畫家邵宇、王子舞寫的智者大師水墨畫像。旁邊掛有幾幅名人字畫,這是國清寺接待中外來賓的地方。

觀音殿

與錫杖泉相鄰處,新建有重檐歇山,斗拱翹角的觀音殿,雄踞於大雄寶殿之後上方,觀音殿長約15米,寬12米,殿內正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觀音木雕貼金像一尊,兩旁或立或坐着觀音的三十二化身。

此殿為美國洛杉磯天台山國清寺護法會夏荊山、楊茂慈先生、吳梅影女士等捐資十五萬元建成。1983年10月29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大典和法會。

報恩塔

報恩塔是觀音殿西鄰,建於1985年9月,高約3米,塔頂為黃銅寶頂,紫銅瓦蓋成,在陽光下熠熠發光,塔體為錄岩。呈四方形,正前方為日本文「南無妙法蓮華經(日蓮)」碑名,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經文。台基也為錄岩鋪成。

這座經幢是日本蓮宗信徒捐贈1000萬日元建造的。寶塔建立在天台山國清寺的理由是,天台山是傳教大師(日僧最澄大師)曾經留學過的最興盛的靈址,日蓮僧人非常敬仰天台大師(智者大師),而且堅信作為正法的法華經的源流是天台國清寺,以表「知恩報恩」的深意。

七佛塔

七佛塔,在寒拾亭前,俗稱「七支塔」,也稱迎賓塔,是為紀念「過去七佛」而建,他們分別是: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因為是祭祀過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門前。建於隋唐時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舊址上重建七佛塔,我們看到的七佛塔只有30多年的歷史。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沒有任何的文字說明。

新七佛塔與舊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區別在於新塔為實心,而舊塔是鏤空的。七佛塔的上方,可以看到「一行禪師墓」。

雨花殿

出門神殿,即見鍾、鼓兩樓中間又一座殿堂,常匾上書「雨花殿」三字。此名在別的佛寺中難得見到。相傳是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曾在此講述《妙法蓮華經》,其精誠所至,感動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印度古神話傳說中的「四天」指的是東、南、西、北四方,並說每一方都有一神堂管着,所以尊他們為「王」。「四大天王」亦稱「四天神」或「四大金剛」所以一般寺廟中稱此殿為「金剛殿」或「天王殿」。

妙法堂

大雄寶殿左側妙法堂,這是一座兩層樓五開間的精舍。堂前芭蕉茂盛,玉桂常青,環境十分清幽。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開敞明淨,閣的周轉排列着百隻木箱,珍藏着《妙法蓮華經》、《大藏經》等經籍。樓下為「台宗講席」,是弘揚天台宗教義的場所。其布置正中為精雕細刻的講座,座後掛有阿彌陀佛水墨畫像,座前擺有香案蒲團。講座兩邊分列着幾十張長條桌。每當講經時,主講法師高踞台上,兩邊講座上坐落了老少僧眾和男女信徒。妙法堂左近有羅漢堂,現闢為文物室。1975年文物室整修開放,集中展出了佛教天台宗的歷代祖師造影,天台宗主要經典著作,國清寺與日本佛教界友好交往等方面的文物。智者大師遺物衣缽及欽賜龍衣、造型精美的欽賜銀亭、白玉臥佛、明萬曆銅鏡。還有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入唐求法時的「度牒」(護照),上有台州刺史的指示。1979年國清寺方丈唯覺隨中國佛教代表團去日本訪問,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歡迎,方丈將從日本帶回的文物、紀念品也在此展出。日本朋友來天台山訪問一年四季不斷,並留下了「風月同天永,萬古結深緣」等字畫,及法器、文物。

文物古蹟

國清寺在佛教發展史和中外關係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書、佛像和法器等珍貴文物。

國清寺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剎。孟浩然李白賈島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洪适郭沫若鄧拓趙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墨寶。

寺內有中國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頂大師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鬱鬱蔥蔥。紀念唐代著名詩僧寒山、拾得、豐乾的「三賢堂」,重13噸的明代釋迦牟尼青銅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羅漢,王羲之柳公權黃庭堅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跡,寺外有紀念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為編制《大衍曆》至國清寺求算學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禪師之塔」等。

更主要的是陳隋之際,智者大師(538-597年)在天台山創立了中國漢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國清寺學習天台宗義理,回國後在京都比睿山創立了佛教天台宗。該宗教徒尊國清寺為祖庭,時時 來華參謁,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11世紀,高麗僧人義天至國清寺求法,又將天台宗傳入朝鮮半島

寺廟傳說

魚樂國的故事

相傳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從江陵來到天台山時,路遇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言談中得知,這老和尚名叫定光,學識淵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為師。智者在天台弘揚佛法,想新建一座寺廟,定光指點他要找一塊山環水繞的福地建寺,並告訴他,還要記住「寺若成,國即清」這六個字。

智者問這是何故?定光說,當今世道,戰亂遍地,百姓遭殃,寺廟建成,國家就可以清平,百姓即可安居樂業。智者依師父的話找到這塊福地,並親手繪製了寺宇的式樣,不幸的是,圖樣剛剛畫好,智者就謝世了。他的徒弟灌頂,實現了智者的遺願,將寺廟建成,寺名就叫「國清寺」。

相傳董其昌來國清寺避暑,老方丈知道他是海內聞名的大書法家,請他題碑額,可是董其昌不肯下筆。一天晚上,月明如水,董其昌來到放生池邊納涼。陣陣輕風,吹得他睡意頓起,恍惚問遇到了名叫魚珠、樂珍、國珍的三位仙女。她們為董其昌唱起優美的歌曲,跳起優美的舞蹈,吹起優美的玉笛,樂得董其昌讚美不已。董其昌醒後,若有所失,便依夢中情景,吟詩:「魚珠妙歌喉,樂珍柳枝腰;國珍金玉笛,游夢實逍遙。」這時方丈來到他的身邊,聽了他的詩,笑呵呵的說:「你的詩真好,他把這首詩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不就是「魚樂國游」四字嗎?」

於是董其昌應方丈之請,寫下了「魚樂國」三個大字,同時題寫了「清心亭」亭匾。

「鵝」字碑的故事

相傳有一天夜裡,曹掄選夜宿華頂山華頂寺,在燈下練書法,忽聽窗外異響視之有奇光,隨手擲硯出窗外。他掌燈出來四處一瞧,什麼事情沒有,俯拾地上所擲石硯,竟然變得光潔如玉。

於是,曹某便在石硯落地處發掘,掘出王羲之半「鵝」殘字碑。後來,曹某苦練七年書法,日夜臨摹王某碑帖,最終補全「鵝」字。

羅漢斗觀音

國清寺建成以後,裡面供奉着五百羅漢。他們相約連夜為國清寺修造一座寶塔,以增添名剎風光。正當五百羅漢忙於搬運磚石修砌時,南海觀音路過天台,觀音見石橋山中兩峰對峙,飛瀑高懸,十分壯觀,也有心為天台山錦上添花,架一座石橋來增添景觀。

觀音見國清寺外磚塊堆積如山,就向五百羅漢借磚,羅漢不肯。觀音向羅漢借鍋煮飯,羅漢又故意將鐵鍋敲了一個洞。觀音見此,微微一笑,小施法術,在鐵鍋中燒出了香噴噴的米飯。羅漢見狀,大吃一驚,把鐵鍋搬來一看,原來鍋上的破洞,只漏沙,不漏米。從此這口鍋就叫「漏砂鍋」。後人在藏放這口大鐵鍋的房間門口寫了一副對聯:「古寺猶有寒灶石;雲櫥尚存漏砂鍋。」

參考來源

  1. 隋代古剎國清寺 ,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5-03-23]
  2. 浙江國清寺:寺成國清 天台宗源 ,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3-25]
  3. 天台宗祖庭——天台山國清寺 ,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