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遺址
土司遺址是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的世界遺產,土司制度的實施對那些少數民族生活習俗與文化的保留、對中央政權穩固的統治起了重大的作用。這三個遺蹟對這種形式的管理提供了特殊的見證,土司制度也源自於元明時代的中國文明。土司遺址群於2015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
目錄
概要
中國的「土司制度」是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政策,推行期為13世紀至20世紀初(元明清時代),有數百年的歷史。其中中央委任當地首領擔任「土司」,世襲統治當地人民。土司遺址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這一管理智慧促進了民族地區的持續發展,有助於國家的長期統一,並在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傳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義。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三處遺址是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是中國土司遺產中的代表。
登錄過程與評定
「土司遺蹟」被國家文物局計劃為2015年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正式項目的歷史可追溯至2013年4月,這一年,土司遺蹟在國家文物局比對遴選下選出。在同年的12月國家文物局與相關的三省人民政府簽訂了《關於保護土司遺產的聯合協定》。各地的土司遺蹟也制定了相應的保護管理辦法。
湖南省的老司城土司遺址在1995年至1998年和2010年5月至12月進行了四次大規模、全方面的發掘。1995至1998年的三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基本查清了城區內城牆、宮殿區、衙署區、街巷以及其他的遺址分布情況。2004年湖南吉首大學開始重視老司城遺蹟並成立了中國土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唐崖土司城在2011年9月至2012年由省派來的考古工作隊進行了考古發掘,並在2014年8月宣告考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完成。唐崖土司在申遺過程也依託了武漢大學、三峽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對古籍文獻的研究分析。2010年7月19日和2013年2月1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一行在老司城、唐崖土司城遺蹟[2]考察期間提出了申遺的構想。2012年3月貴州省文物局正式啟動海龍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同年的4月23日在國家文物局批准後,開始了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聯合團隊對海龍屯為期三年的田野考古。2011年8月26日,《中國文物報》發表文章表示湖南省人民政府積極籌備老司城申報世界遺產,並在之前的8月20日至24日在吉首大學和政府主板下召開了第一屆「中國土司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2011年9月,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的申遺文本獲准通過,老司城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海龍屯和唐崖土司遺址於2012年11月17日被同時列入。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談到如果單獨讓一個遺址申遺,其它的遺址再申請並選上就會很困難了,所以這次選擇了捆綁申遺。而且他還認為我國在有同類關係的文化遺產上捆綁申遺上有經驗。2014年2月,中國政府提交了中國「土司遺址」的正式申遺文本。2014年7月至9月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對各土司遺址進行了現場考察。2015年4月,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過對中國「土司遺址」申遺文本的評審和現場考察評估結論並推薦參與世界遺產大會表決。2015年6月29日,中國之聲的《新聞縱橫》報道,將在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將會上,中國提名了「中國土司遺產」申遺項目,在7月4日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
在登錄之前中國文化產業研究會秘書長劉洋認為之所以選擇土司遺蹟作為申遺的項目是因為「土司制度是我國面向多民族聚集部分地區進行管理的一種特殊乃至創新的政策……它在我國欠發達的西南地區實行對民族融合和當地的精神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土司遺蹟也不同往常的自然或者文化遺產項目,它是以文化和制度遺產為主體的申遺。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也認為「這次申遺有特點,土司遺蹟建築技術、建築藝術上形象並不是很突出……它包含的意義並不在形象上而在於它承載着當年一種管理模式的信息,它給予了中央和地方一個和諧相處的可能。」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土司遺址反映了13至20世紀初期在中國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推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而且這三處土司遺蹟是具有代表性的,它們展現出了當地民族的文化但同時也表現出了土司遺蹟共有特徵。
視頻
土司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土司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政府網,2015-7-4
- ↑ 唐崖土司城遺址,馬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