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圣经汉译文化研究

圣经汉译文化研究》作者:任东升 著,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丛编项:中华翻译研究丛书。

目录

内容简介

《圣经》具有神学、历史、文学三重性质,是影响近代中国的一百部重要译著之一。圣经汉译活动肇始于唐代,活跃于明清之际,兴旺于清末民初,迄今延续不断,经历了西人(来华传教士、汉学家)主译、西人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中国翻译家独立翻译三次翻译主体的变换,采用过文言、浅文言、官话、现代汉语四种语体,出版过摘译本、单册本、多册本和全译本。以严复翻译《马可福音》片断为标志,圣经汉译呈现文学化的趋向;以李荣芳用“骚体”翻译《耶利米哀歌》、启用“亚卫”神名译法为标志,圣经汉译出现了多元化局面。中国诗学传统对中国文学翻译家的圣经诗歌翻译具有强大制约作用,中国文人读经传统和现代中国文学认知环境对《圣经》的文学性阐释和接受发挥了重要影响。

圣经

《圣经[1]》是犹太教与基督教[2]的共同经典,出于希伯来文kethubhim,意为“文章”,后衍意为“经”;希腊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汉译作“经”。

目录

略谈经典翻译文化问题——《圣经汉译文化研究》序 杨自俭

翻译依然神圣——序任东升著《圣经汉译文化研究》 王宏印

前言

第一章 翻译文化研究新论

第一节 “巴别塔”隐喻与翻译研究

第二节 翻译文化研究的新概念

第二章 《圣经》的诠释与翻译

第一节 《圣经》文本及其内容

第二节 《圣经》的诠释与翻译

第三节 《圣经》的翻译和流传

第四节 当代圣经翻译的特点

第五节 西方圣经翻译思想综述

第六节 奈达圣经翻译理论评析

第三章 圣经汉译史研究

第一节 三大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典籍的翻译

第二节 《圣经》中文译本考:传教士的圣经翻译

第三节 《圣经》现代汉语译本

第四节 《圣经》方言译本和少数民族语言译本

第五节 《圣经》选译本、编译本

第六节 圣经汉译史的分期和特点

第四章 《圣经》译者对圣经汉译理论的探索

第一节 景教士:借用佛、道现成概念

第二节 贺清泰:忠实圣经的“本文本意”

第三节 马礼逊:“忠实、明达和地道(典雅)”的翻译标准

第四节 施约瑟:兼顾两种文化的翻译

第五节 杨格非:“非字面”翻译原则

第六节 “官话和合译本”:对中文文采的追求

第七节 圣经汉译理论的内涵

第八节 圣经汉译和佛经翻译比较

第五章 “动态对等”原则与“现代中文译本”

第一节 “动态对等”原则对圣经翻译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动态对等”原则与“现代英文译本”

第三节 “动态对等”原则与“现代中文译本”

第四节 “现代中文译本”的得与失

第五节 “动态对等”翻译原则的不足之处

第六章 华人在圣经汉译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第一节 最初的角色:翻译助手

第二节 传教士译者的合作伙伴

第三节 独立承担圣经翻译

第四节 朱维之:首倡“文学的”圣经翻译观

第五节 吕振中:对重译《圣经》的思考

第六节 21世纪:把《圣经》当做文学作品来翻译

第七章 严复的圣经片断翻译

第一节 严复所译圣经片断发现始末

第二节 严复介入圣经翻译的背景

第三节 严复所译《马可所传福音》评析

第四节 严复介入圣经翻译的意义

第八章 中国诗学对圣经诗歌翻译的制约作用

第一节 圣经译者对诗歌文学品质的认识

第二节 圣经诗歌翻译在语体和风格上的演变

第三节 从神学意象到文学意象的转变

第四节 “以诗译诗”的新传统

第五节 《圣咏译义初稿》的“中式外衣”

第六节 中国诗学传统对圣经诗歌翻译的制约

第九章 《圣经》译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文学史上的圣经印记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家与《圣经》

第三节 中国文学界对圣经文学的介绍

第四节 白话《圣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十章 圣经汉译文化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 圣经汉译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圣经汉译理论的动态发展

第三节 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对圣经汉译活动的制约

第四节 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对圣经汉译活动的影响

第五节 中国文学认知环境对《圣经》译本功能的改变

第六节 当代中国对《圣经》的诗意诠释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重要人名索引

二、圣经汉译史大事记

三、西方圣经翻译史大事记

四、港、台及海外学者的圣经汉译研究

致读者

编辑的话·补记

视频

圣经汉译文化研究 相关视频

15、约书亚记上下一 大卫鲍森新旧约纵览
宗教改革500年(五)——宗教改革的余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