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導彈兵
地空導彈兵 |
中文名稱: 地空導彈兵 別名: 防空導彈兵,防空導彈部隊 分類: 空軍、防空軍、陸軍和海軍 |
地空導彈兵是編配地空導彈武器系統,遂行地面防空作戰任務的兵種或部隊。英、日、法等國稱防空導彈部隊,俄羅斯稱防空導彈兵。防空作戰的重要力量。通常與殲擊航空兵、高射炮兵、電子對抗兵共同遂行作戰任務,也可獨立實施防空作戰。[1]
基本任務是:保衛國家戰略要地、重要目標安全,參加爭奪制空權的鬥爭,掩護陸軍、海軍部隊戰役展開,支援其作戰行動。
目錄
編制裝備
各國地空導彈兵的隸屬關係、體制編制和裝備不盡相同。多數國家地空導彈兵,按建制分屬空軍、防空軍和陸軍。有些國家是獨立的兵種。俄羅斯的地空導彈兵隸屬空軍;越南的隸屬防空軍;美國的隸屬陸軍,擔負要地防空任務時由空軍實施統一指揮。兵種編成內有部隊、院校、基地、科研機構和機關業務領導部門;部隊一般編有戰術兵團(師、旅)、戰術部隊(團、營)和火力單位(營、連)。在戰術兵團內,實行不同型號導彈或高射炮混合編成,火力單位一般由制導雷達(包括搜索雷達)分隊、發射分隊、技術保障分隊、指揮通信分隊和其他勤務分隊組成。因裝備的武器型號不同,所編的分隊也不同。
發展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高空遠程轟炸機、戰略偵察機構成空中主要威脅。
20世紀50年代,美、蘇、英等國加速研製中高空、中遠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陸續編配部隊,並組建地空導彈兵。蘇聯於1952年組建地空導彈部隊,50年代末發展成為防空軍的一個兵種;美、英、法諸國也在同期組建地空導彈部隊。地空導彈兵的武器系統,50年代以主要對付高空轟炸機和高空偵察機為第一代;60~70年代以主要對付低空、超低空突防作戰飛機為第二代;80年代以對付多目標飽和空襲為第三代;正在發展以對付彈道導彈、空地導彈等精確制導空襲兵為第四代。進入21世紀,世界上有近90個國家的軍隊中編有地空導彈兵或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場局部戰爭和平時的防空作戰中,地空導彈兵發揮了重要作用,越來越引起各國的重視。大規模地將地空導彈部隊使用於防空作戰,始于越南戰爭。美國在越南戰場上損失的B-52重型轟炸機,90%是被地空導彈部隊擊落的。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地空導彈部隊的作用更為突出,被稱為"導彈叢林"的蘇伊士運河西岸埃及對空防禦地帶,使以色列空軍難越雷池一步。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明顯的弱點是在遭受嚴重干擾後命中概率大為降低,甚至喪失作戰能力。如1982年6月敘利亞在貝卡谷地的防空導彈武器系統,被以色列空軍干擾和攻擊,遭受了嚴重損失。為揚長避短,許多國家在防空力量建設中,採取地空導彈兵和航空兵、高射炮兵兼蓄並用的方針。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兵組建於1958年10月。1959年10月7日,在北京地區擊落中國台灣當局空軍RB-57D高空偵察機1架,開創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導彈擊落飛機的先例。20世紀60年代,針對台灣當局使用美制高空偵察機對大陸縱深頻繁進行戰略偵察,空軍地空導彈兵為尋求戰機,在廣泛的地域實施機動作戰,創造了機動設伏、反敵機規避機動戰術(近快戰法)和反干擾戰法等一系列戰術戰法,先後擊落U-2高空偵察機5架,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3架,積累了豐富的國土防空作戰經驗。70年代以來,空軍地空導彈兵不斷發展壯大,具有相當規模,形成比較完善的要地防空布局。隨着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的發展,各國地空導彈兵在防空兵力中的比重有日益增大的趨勢。武器系統向高精度、大威力、反彈道導彈、反隱身、有效信息對抗、快速機動的高性能發展,並逐步實現由防空型向空天防禦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