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埠落村(山東省海陽市留格莊鎮)

埠落村

[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埠落村

所屬地區:山東省海陽市留格莊鎮

埠落村隸屬山東省海陽市留格莊鎮,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7′,北緯36°47′。東與蓀疃接壤,西與民生村為鄰,南與彩春泊村隔青石公路相望,北倚旗頂山,隸屬留格莊鎮。 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孫姓建村。因建村處有一土阜,故命村名阜落,後演變為埠落村。後有劉、郝、宋、王姓等相繼來此定居。 [1]

目錄

村名由來

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孫姓建村。因建村處有一土阜,故命村名阜落,後演變為埠落村。後有劉、郝、宋、王姓等相繼來此定居。

埠落村 位于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7′,北緯36°47′。東與蓀疃接壤,西與民生村為鄰,南與彩春泊村隔青石公路相望,北倚旗頂山,隸屬留格莊鎮。東距鎮政府駐地3.5公里,西距市政府駐地13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288戶,777人。有劉、王、宋、李、張、徐、周、胡、邵、欒、辛、冷、姜、林、郝、薛、杜、修、楊、譚等20姓,均為漢族,其中劉姓人口居多,占總人口數的62%。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5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0.5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30.4%、68.9%、1.56%。人均純收入3358元。

大事記

1942年8月本村解放,成立抗日民主村政府,同時成立各種抗日救國團體。 1955年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62年村集體成立翻砂廠,後改名埠落養殖機械廠。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3年中共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董鳳基來村視察。1994年村集體成立羊毛衫廠,占地面積4082平方米,建築面積1072平方米。1999年建儲水量3360立方米的塘壩,滲水量每小時3立方米。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0公斤,總產16.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30公斤,總產44.4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制,糧食畝產650公斤,比1978年增長220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480公斤,總產58.8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88公斤,總產37.2萬公斤。1965年,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栽植蘋果板栗等。到2000年,全村蘋果園面積10.7公頃,產量1.7萬公斤,收入達2.7萬元,板栗15.1公頃,產量0.5萬公斤。本年,全村農業總產值151.9萬元。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821.4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72.3萬元,林業收入17.4萬元,畜牧收入544.5萬元,其它收入87.2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主要經營生鐵鑄造、維修小農具等,規模小,收入少。1962年,村集體成立翻砂廠。至1979年,廠房建築面積擴大到1076平方米,又購置大量設備,擴大生產規模。產品主要銷往濰坊、煙臺等地。1984年,又在路西建立了現代化廠房,建築面積960平方米,購置先進生產設備數套。到2000年,廠房占地總面積達87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755平方米,固定資產123萬元,從業人員100餘人。產品主要銷往東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年銷售額達到290萬元,稅金12萬元。本年,沿青石公路道北,先後建起了2家機械加工廠、1家石材加工廠、1家玻璃鋼廠,占地面積14674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2002年,第二產業總收入1837.9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818.8萬元,建築業收入19.1萬元。 第三產業1997年,村黨支部帶領群眾,相繼建起了飯店、糧店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0人,收入42.2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28.8萬元,服務業收入3.8萬元,商飲業收入9.6萬元。

文教科技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埠落村以進步人士劉廷湘為首,成立海陽縣第33初級小學堂,校舍為村中古廟,時有學生30多人,開設課程有國語、算術、常識。建國後,教育事業逐步發展。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有20人,其中有博士生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130公斤左右。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約2000元,有轎車2部,運輸車輛100部,彩電、冰箱、摩托車等基本普及。 村莊建設建國前,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污水成災。1992年,被山東省政府評為村鎮建設明星村。1994年,村修建一條通往青石公路的鄉村大道,長約1公里,路兩旁栽植了雪松、水杉等風景樹。同時,村委投資6萬元,整修村內街道。到2000年,本村民房建築面積已達12840平方米,工業廠房建築面積3827平方米,學校建築面積200平方米,村委辦公室面積200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3平方米。 集體福利自1979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村民福利逐年上升。1979年,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6年,全村用上自來水。1990年,全村安裝閉路電視,同年又購置1台電影機。1991年起,對考上大專院校的學生實行獎勵制度,每人獎勵100-300元。2000年,全村安裝上程控電話213部,成為電話村。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