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萨洛尼基
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希腊语:Θεσσαλονίκη,转写:Thessaloníki 聆听),又译作萨洛尼卡、塞萨洛尼卡、萨罗尼加,旧译作帖撒罗尼迦或忒萨洛尼卡(按古希腊语发音),是希腊第二大城市[1],也是希腊北部最大的城市,希腊中马其顿大区和塞萨洛尼基州的首府。根据2001年官方人口统计,塞萨洛尼卡大都会地区总人口有1,057,825人。
塞萨洛尼基是希腊第二大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东南欧主要的交通枢纽。它的商港对于希腊和东南欧腹地都非常重要。该市拥有2所国立大学,学生人数居希腊首位。作为文化中心,它以拥有大量的拜占庭建筑杰作以及一些重要的奥斯曼帝国、犹太人建筑而知名。该市以每年9月初在此举行的国际贸易博览会知名,希腊总理每年会在此发布下一年政府的计划。塞萨洛尼基还以东南欧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而闻名,吸引了许多国际名人。
目录
现代
1912年11月9日,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塞萨洛尼基的奥斯曼帝国驻军向希腊军队投降。次日,保加利亚军队到达,声称该市属于保加利亚。于是进入紧张的共管时期。1913年3月18日,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在塞萨洛尼基被刺。
一旦奥斯曼帝国被击败,过去的盟国之间由于领土归属争议,立刻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地利政府提议将塞萨洛尼基变成一个中立的国际化城市,既不属于希腊,也不属于保加利亚、土耳其和“犹太”,类似于后来的但泽;这个中立区面积400-460 km²,人口有26万。1913年8月10日签订的布加勒斯特条约最终确定了塞萨洛尼基的归属。但是在希腊,该市的解放日确定在1912年10月26日,主保圣人的纪念日。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一支大规模的远征军登陆塞萨洛尼基,使用该城作为抵抗亲德国的保加利亚的基地。一个由Eleftherios Venizelos领导的亲协约国临时政府亦因而成立,与倾向中立的希腊国王分庭抗礼。
1917年8月,城市的大部分被法国驻军引起的一场火灾事故所摧毁,火灾造成72,000人无家可归(当时全市人口为271,157人)。Venizelos禁止重建市中心,直到准备好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几年后,该规划终由法国建筑师和考古学家Ernest Hebrard完成。Hebrard规划将塞萨洛尼基的东方特征一扫而空,从此该市成为一个欧洲风格的城市。
大火的影响之一,是摧毁该城接近一半犹太人的家园和生计,他们被迫出国。许多人去了巴勒斯坦。部分人乘搭东方快车前往巴黎。还有一些去了美国。不过,他们的数目迅速被希土战争(1919-1922)后被土耳其驱逐出境的希腊难民所填补。结果该城人口大幅上升。它的绰号“难民首都”(I Protévoussa ton Prosfígon)和“穷人的母亲”(Ftohomána),甚至今天该城的居民和文化仍带有安纳托利亚的特征。
塞萨洛尼基从1941年4月9日到1944年10月30日被纳粹德国占领。该城遭受同盟国炸弹的严重损坏,几乎全部犹太人口被纳粹灭绝,仅有一千犹太人幸存。塞萨洛尼基战后迅速得到重建,从1950-1970年代,人口增长,新建了大批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工厂,不过这一时期的发展缺少合理的规划,带来严重的交通拥堵等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塞萨洛尼基。1978年6月20日,塞萨洛尼基在一场强烈的地震中(6.5级)受到严重损坏,市中心一幢公寓楼倒塌,造成40人死亡,许多古代遗留的拜占庭建筑受损。
1988年,塞萨洛尼基的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1997年,塞萨洛尼基成为欧洲文化城市。
2004年,该城举办了2004年夏季奥运会的部分足球比赛。2008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中塞萨洛尼基被西班牙萨拉戈萨击败而未能取得,不过在2006年9月已经宣布要争取2017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2]。
视频
塞萨洛尼基塞萨洛尼基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希臘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世贸通,2015-6-26
- ↑ 一带一路 2017希腊萨洛尼卡国际博览会(主宾国),搜狐,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