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大包穴 dàbāoxué,經穴名,屬於足太陰脾經,別名:大胞穴。大包穴的位置:位於腋窩下6寸(乳頭平行處)。中醫認為刺激大包穴有調節氣喘、哮喘、胸悶、呼吸系統疾病等作用。

目錄

穴位含義

大包穴,「大」,穴內氣血涉及的範圍為大、為廣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質為大包穴上部區域流落下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的低地勢點,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匯聚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傳脾臟,氣血物質在此有如收裹之狀,故名「大包穴」。

概況

【取穴】大包穴位於腋窩下6寸(乳頭平行處)。側臥舉臂,在腋下6寸、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處取穴[1]。。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和經水和混合物。
【運行規律】由體表回流脾臟。
【功能作用】匯聚體表陰濁回歸脾臟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有統諸絡,束筋骨,利胸脅的作用
【主治病症】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喘,哮喘,脅肋痛,全身疼痛,四肢無力,脅痛,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脅滿痛,胸脅脹痛,心內膜炎等。
【配伍應用】
大包穴配外關穴水溝穴、陽陵泉穴,治關節疼痛
大包穴配肝俞穴、陽陵泉穴、支溝穴,治胸脅疼痛

穴位療法

【針刺】一般斜刺0.3~0.5寸。斜刺或向後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治頸部扭傷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脹。注意:內為肺葉下部,嚴禁深刺
【艾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每天早晚用中指指尖揉按大包穴,每次1~3分鐘,有利於清除穴位內部的瘀血,消除腫塊,調理肺氣,對肺部具有改善和養護功能

視頻

焦守廷上傳足太陰脾經《大包穴》

參考文獻

  1. 大包穴,穴位密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