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語
女真語是古代女真人在10世紀到15世紀初使用的民族語言,女真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古代語言,是滿語的祖語[1][2]。女真語的三大主要來源,即源於突厥語、契丹語、源於古代蒙古語和中古蒙古語。[3] 鄂溫克語和滿語都是由肅慎語—女真語演變而來。[4] 女真原沒有文字,只是借用契丹文字。
金太祖命完顏希尹和葉魯制女真字。天輔三年(1119)八月,字書成。現存女真文在世界文字中可謂別具一格,它是在漢字和契丹字基礎上,採用加筆、變形等方式創製而成的,女真文與漢字和契丹字的關係大體是意字取義,音字取音。
女真文作為金國國書主體文字,在一段時期裡,曾與契丹文、漢文同時並用,尤其是在符牌、誥命、程文和宣敕上廣為應用,並以女真文撰修國史、譯述漢文經典。金太宗吳乞買時,設立女真字學校,教授女真字。金世宗完顏雍時,曾立女真進士科以升擢選官。女真文自西元1119年頒布使用至1234年金朝覆亡後停止使用,歷時120多年。[5]
目錄
女真語音系
宋元女真語語音的輔音系統,概有雙唇音p、b、m,舌尖擦音s,舌尖塞音t、d,舌尖鼻音n,舌尖邊音l,顫音r,舌叶音č、j、š,舌根音k、g、h、ŋ,小舌音q、γ,半元音y、w;元音系統有單元音a、o、u、i、e;二合元音ai、ei、au、ui、ia、ie、io、oi。女真語名詞、形容詞詞綴-n。[6] 女真語最初使用女真文,後來這種文字漸漸消亡。元朝之後,女真語中融入了大量蒙古語外來詞。女真語名詞有10個格,有音節式、輔音式兩種複數後綴。
輔音
唇音 | 齒齦音 | 舌叶音 | 舌根音 | 小舌音 | ||
---|---|---|---|---|---|---|
鼻音 | m /m/ | n /n/ | ŋ /ŋ/ | |||
塞音 及 塞擦音 |
送氣清音 | p /pʰ/ | t /tʰ/ | č /ʧʰ/ | k /kʰ/ | q /qʰ/ |
不送氣清音 | b /p/ | d /t/ | j /ʧ/ | g /k/ | γ /q/ | |
擦音 | s /s/ | š /ʃ/ | h /x/ | |||
顫音 | r /r/ | |||||
近音 | w /w/ | l /l/ | y /j/ |
元音
元音 | 音位 |
---|---|
單元音 | a、o、u、i、e |
二合元音 | ai、ei、au、ui、ia、ie、io、oi |
女真語和滿語的關係
女真語對是古滿語的稱呼。[7] 女真語的複數後綴根據其語音形式可以分作兩類,一類屬於音節式的-sa/-s/-si;一類屬於輔音式的-l/-r。與女真語-sa/-s同屬一類的有滿洲語-sa/-s/-so,-so不見於現存女真大字石刻中。滿洲語的-si與女真語的-si相對應,滿洲語的-ta/-t,在現存女真大字石刻中尚未出現。
女真語的名詞共有10個格,其中主格除在從句以外,其他場合皆以零形式出現,這一點與滿洲語相同。主格以外的九個格皆用專門的表音字予以表示,多數格後綴具有和諧變體。[8]清朝建立後,女真語徹底被滿語替代。
注釋
- ↑ 金光平、金啟孮,《女真語言文字研究》
- ↑ 孫伯君, 2004, 《金代女真語》,遼寧民族出版社
- ↑ 曲娟, 2008, 《〈金史〉女真語詞彙研究》
- ↑ 朝克,《鄂溫克語和滿語同源詞的語音對應規律》,《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8年05期
- ↑ 哈斯巴特爾. 女真語與滿語的關係[J]. 滿語研究, 2008:23-29. DOI:10.3969/j.issn.1000-7873.2008.02.005.
- ↑ 孫伯君, 2003, 《宋元史籍中的女真語研究》
- ↑ 哈斯巴特爾,《女真語與滿語的關係》,《滿語研究》2008年02期
- ↑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從名詞複數後綴、格後綴的異同看滿洲語與女真語的關係》,《滿語研究》 2006年02期
參考文獻
- 金啓孮,《女真文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索引
- Wilhelm Grube, Die Sprache und Schrift der Jučen. ( 女真字和女真語) Leipzig: Otto Harrassowitz, 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