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啟聖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會稽(今紹興)人。 清朝康熙年間政治家、軍事家,收復台灣的決定性人物之一。
姚啟聖 | |
---|---|
姚啟聖 | |
原文名 | Qisheng Yao |
出生 |
1624年 中國浙江會稽 |
逝世 | 1683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熙止 |
職業 | 政治家、軍事家 |
知名作品 |
《憂畏軒遺集》 |
康熙二年(1663)舉人,授廣東香山知縣。不久以"擅開海禁"被罷官。三藩之亂起,捐資募兵,投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麾下,署浙江諸暨知縣,擢浙江溫處道僉事,至康熙十五年(1676)耿精忠降,升福建布政使。兩年後晉為福建總督,專責平台事宜。
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克海澄,收金廈,迫使鄭經退至澎湖,因功加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1682),促水師提督施琅進攻台灣,年底病逝於福州。
姚啟聖為政帶兵執法嚴明,在收復台灣戰役中功勳卓著。著有《憂畏軒奏疏》、《憂畏軒文告》等。
目錄
人物生平
姚啟聖,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字熙止,號憂庵,從小有豪俠之氣。順治初年,清軍占領江南。姚啟聖前往通州,因被當地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委任為通州知州。姚啟聖隨即將土豪抓捕杖殺,後辭官離去。一次郊遊蕭山,姚啟聖遇見兩個兵卒搶掠女子, 上前佯裝好語相勸,奪取佩刀殺了兵卒,救下女子送還其家。
姚啟聖前往依附族人,被列籍漢軍鑲紅旗。康熙二年(1663年),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前任知縣因財政虧空數萬而被下獄,姚啟聖就代為償還。不久後因擅自開放海禁,被彈劾罷官。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舉兵叛亂,進入浙江境內,攻取溫州、台州、處州等下轄縣。康熙皇帝命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率兵討伐,姚啟聖與兒子姚儀募壯兵數百,趕赴康親王麾下效力。姚啟聖被委任為諸暨知縣,剿平紫山土寇。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親王將姚啟聖的功績上奏康熙皇帝,姚啟聖因而被破格提拔為浙江溫處道僉事。後隨都統拉哈達剿平松陽、宣平縣的叛兵。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啟聖與副都統沃申、總兵陳世凱等協同平剿耿精忠,攻打石塘,將木城焚毀,斬殺眾多耿軍,乘勝收復雲和縣。 同年十月,姚啟聖父子隨康親王軍征討耿精忠,軍隊攻入仙霞關,逼近福建,耿精忠投降。姚啟聖被提拔為福建布政使。當時鄭成功之子鄭錦占據漳州、泉州和興化,清軍前往征討。吳三桂麾下將軍韓大任驍勇善戰,被稱為"小淮陰侯",自贛入汀試圖與鄭錦會合。姚啟聖將其說降,得到其部卒3000人編入親軍。
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啟聖隨康親王攻克邵武和興化,完全收復漳、泉之地,鄭錦逃回廈門。總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稱姚啟聖與其子姚儀屢獲戰功,且養軍購馬、備置甲冑弓矢,先後用銀五萬兩都是自己籌措出資,康熙皇帝下詔嘉獎,晉升福建總督。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姚啟聖偕同海澄公黃芳度從永福進兵,收復平和、漳平二縣。鄭錦麾下大將劉國軒等進逼泉州,立營於蜈蚣嶺。姚啟聖率壯士出戰,將軍賚塔、都統沃申等夾擊,連破鄭錦營寨,斬殺其部將鄭英、劉正璽等十餘人,劉國軒兵敗逃遁海澄。姚啟聖乘勝攻克收復長泰縣,因戰功被進封正一品。同年九月,姚啟聖派遣其子姚儀進兵同安,敵軍棄城逃遁。十月,姚啟聖偕副都統吉勒塔布、提督楊捷等進攻海澄,接連在江東橋、潮溝擊敗劉國軒。
康熙十八年(1679年),劉國軒等準備毀斷江東橋以攻取長泰。姚啟聖偕賚塔、楊捷及巡撫吳興祚協力追殲,大敗鄭錦軍隊,先後招降官吏400餘名、士兵14000餘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姚啟聖與賚塔及總兵趙得壽、黃大來等分兵七路合擊,破敵19寨。另派遣軍隊渡海,攻下金門、廈門,招降朱天貴、楊彪等,進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啟聖因攻克海澄、金門、廈門之功,被授予世襲騎都尉,加一雲騎尉。當時鄭經已死,其子鄭克塽襲位,稱延平王,表示願意對清稱臣進貢。姚啟聖上奏,康熙不許,命水師提督施琅攻取台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台灣,姚啟聖還兵福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啟聖還兵福州不久背部舊疾復發,很快病故,終年六十。朝廷商議姚啟聖修造船舶、軍械仍虧欠四萬七千帑金,應予追繳。康熙皇帝感念姚啟聖生前勞苦,免於追繳。
主要成就
平定三藩:姚啟聖在追隨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平定耿精忠叛亂之役中聲名鵲起,其以不凡的勇氣和謀略,協助康親王攻克收復了江浙陷於耿精忠部署的土地,並一路進取福建,徹底平定耿精忠叛亂。
平定鄭軍:康熙十七年(1678年)鄭成功部將劉國軒率軍進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門戶海澄。姚啟聖上任後迅速進剿鄭軍,很快扭轉敗局,迫使劉國軒收縮兵力在漳州附近,為後續逐步收復台灣奠定基礎。
制訂方略:姚啟聖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請自己的戰略部署,提出以"剿撫並用"的方式,一邊攻取收復失地,一邊招撫敵方不堅定的盟軍將領。這一策略正適合清初國情,很快被康熙採納,使得清廷順利收復台灣。
招撫鄭軍:姚啟聖以從鄭氏集團內部分化瓦解,逐漸削弱敵方勢力的方式智取鄭軍。曾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設"修來館",以高官厚祿招降鄭經部屬,先後有陳士愷、鄭奇烈、朱天貴等名將攜所屬官兵近五萬人投誠,可謂成效顯著。
壯大水師:清朝初年朝廷沒有強大水師,對於盤踞海島的鄭軍久無良策。姚啟聖擔任福建總督期間奏請朝廷委派重臣專職水師提督, 重視水師事務。康熙於是調撥萬人從江浙選戰船百餘艘,從湖廣撥發新式西洋火炮,大為增強福建水師的力量。
發展經濟:姚啟聖收復金廈後,上書懇請諸島終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復因連年征戰、清廷"遷界禁海"政策而遭受嚴重破壞的地方經濟,保護了百姓的利益。
薦舉賢良:姚啟聖與大學士李光地共同保舉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為平台選將做出關鍵性決策。
人物評價
陶元藻:"迨台灣之亂,衝鋒陷陣,雖施琅功,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應時以輸軍餉,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師緩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啟聖)之力也。劉國軒敗,澎湖凱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師,少保遣飛騎由內地馳報,遲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鄭觀應:"國初海寇內犯,而姚啟聖、施琅、藍理、李之芳之將才出;三藩同叛,而岳樂,穆占、趙良棟、梁化鳳、王進寶之將才出;准噶內闖,而超勇親王策凌之將才出;四部犂庭,而兆惠、明瑞之將才出;金種搗穴,而阿薩、海蘭察之將才出;川楚征剿,而額勒登保、德楞泰、楊遇春、楊芳之將才出;發,捻等逆縱橫擾亂,而向、張、江、塔、羅、李諸帥之將才出。"
蕭一山:"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奮於陝;蔡毓榮、徐治都、萬正色奮於楚;楊捷、施琅、姚啟聖、吳興祚奮於閩;李之芳奮於浙;傅宏烈奮於粵;群策群力,敵愾同讎。"
《簡明清史》:"施琅與姚啟聖在收復台灣戰役中各有功績,儘管最後率軍攻入台灣的是施琅,但如果沒有姚啟聖前期的準備與鋪墊,施琅不會輕易取得這場勝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書多將平台之功歸於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灣後搶先姚啟聖數日奏報朝廷,得以進封靖海侯。而實際勞苦功高的姚啟聖卻一無所獲,返還福州後即在病痛中鬱鬱而終。"
後世紀念
紀念碑亭
清朝名臣姚啟聖安葬於浙江紹興柯橋區漓渚的一處山岙。2015年漓渚鎮對姚啟聖墓進行了修復,建起紀念亭和墓碑。姚啟聖紀念亭用石料砌成,古樸而莊重。墓碑有一人高左右,正面刻着"姚公啟聖之墓"六個大字,遒勁有力。墓碑的背面刻着姚啟聖的生平事跡。
姚公故居
姚啟聖故居,位於浙江紹興市區龍山后街6號,現稱姚家台門。台門坐北朝南,門廳及主軸線上所有建築均已無,僅餘基石。門廳西側存朝東石門框,主軸兩側房屋尚有存留。現為紹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