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書樓
學海書樓創辦於1923年,期間延請國學學者設壇講學,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宗旨。 清人王韜(1828-1897)稱其「大興文教於港中」、「開港中文獻之先聲」,意謂學海書樓是香港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項里程碑,具有重大意義。
目錄
發展歷史
最源遠流長
香港開埠之初,並無所謂學風甚至文風。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成立,有些晚清翰林學士南來移居香港。
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掀起了一片反思及批評傳統文化的風潮。賴際熙太史感歎國學式微,為保存及弘揚國學,便興起了在民間辦學的念頭,希望令香港成為保存中國文化的先鋒之地,將博大精深的國學「存諸域外,鄒魯即在于海濱」。並本著「宏振斯文,宜聚書講書」的志願,創辦學海書樓,保存中國傳統文化。[1]書樓最初名為「崇聖書堂」,後來改為「學海書樓」。[2]
書樓的誕生
早在1920年, 賴際熙太史與一群學者,租賃中環半山堅道27號樓下,設壇講直學。直至1923年,選址半山區般含道20號,作為藏書及講學地方, 學海書樓正式成立,其中三樓藏書,二樓講學,設立辦公室,以至閱覽室,供公眾借閱書籍,當時香港尚未有公共圖書館,學海書樓便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早的公共圖書館。
1927年中文學院成立,賴際熙為第一屆主任,教授史學。賴太史積極籌辦中文學院, 並向海外募捐經費,加上總督金文泰及副校長韓理和的支持下,學院終能順利運作。更與其他成員編寫《春秋三傳講義》、《論語講義》、《孝經通義》、《周官經講義》等大學教材工作。
1941至45年間,香港為日軍管治,學海書樓停辦, 當時賴際熙、區大典、溫肅等人相繼去世, 及書樓部份書籍散失,一部份則被轉移到港大馮平山圖書館存藏。
1945年大戰結束, 李海東等人積極籌辦書樓復課,1948年1月20日正式復課。1958年,李景康倡議書樓向政府註冊為有限公司。 直至2000年初,董事會購置九龍尖沙咀星光行1405室為書樓永久會址。
特色
最多文人雅士雲集
學海書樓辦學至今,不斷舉辦國學講座。最初是由賴際熙等人主講, 當時公開講學的盛況, 當年在書樓設壇講學,每周二次,每當太史公登壇,全場肅靜,鴉雀無聲,聽眾屏營,必恭必敬,太史長衫布履,雍容端坐,聽眾起立致敬,然後坐下,講課既畢,致敬如儀。斯時授課,以《四書》、《五經》為主,闡揚孔孟之道與及《春秋》微言大義,發揚國粹。 自此以後,又有若干國學講學,包括陳湛銓、饒宗頤、唐君毅、吳天任、李景康、羅香林、黃維琩、和孫甄陶等國學學者。
傳承中國文化及古籍
學海書樓特藏逾1,900 多種,合共34,600 餘冊,大部分為 國學古籍的線裝本和手抄本,經、史、子、集一應俱全。其中包括清代陳澧撰寫的《東塾讀書記》、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及《偽經考》等。其他古籍還有《十三經註疏》( 廣東菊坡精舍版本) 、阮元修編的《廣東通志》等。[3]
書樓所藏古籍,以集部及廣東版本(如菊坡精舍、學海堂、廣雅書局、廣東書局、粵雅堂叢書、嶺南遺書等)為多。此外,還出版了不少書籍,如《學海書樓講學錄》第一至四集、《學海書樓前期講學錄彙輯1946-1964》、《古文今譯》、《粵畫粹珍》、《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學海書樓主講翰林文鈔》、《鄧和簡公奏議》等,內容多與廣東文史有關。
視頻
參考來源
- ↑ 國學南來 > 學海書樓. rthk. [2021-01-24].
- ↑ 香港文化之最學海書樓的歷史與特色簡述. rthkk. [2021-01-24].
- ↑ 學海書樓特藏. 香港公共圖書館. [2021-01-24].
外部連結
[1] 學海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