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號輕巡洋艦
寧海號輕巡洋艦是中華民國海軍的一艘輕巡洋艦,為寧海級輕巡洋艦首艦。本艦為國民政府向日本訂購,在九一八事變後兩國交惡的情況下於1932年進入中華民國海軍服役[1]。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日軍航空兵對中國海軍連續發起多次攻擊,重創寧海號,使其在長江邊坐沉。
1938年日軍成功打撈起寧海號,並送往日本本土進行修復。此後日軍將寧海號另起一臨時名字「御藏」(日語:御蔵/みくら Mikura ?),長期閒置。隨着太平洋戰爭的進展,日本海運狀況日趨嚴峻,為加強海防能力計,1944年年中日本海軍重新啟用本艦,並以「五百島」(日語:五百島/いほしま/いおしま Ioshima ?)之名加入日本海軍。同年9月19日五百島遭到美軍潛艇伏擊沉沒。
目錄
設計和概述
1928年,中國海軍曾經接洽英、美、德等國,尋求建造一款噸位適宜的巡洋艦。囊中羞澀的海軍四處碰壁,多次空手而回。另一方面日本播磨造船所因為世界大蕭條而陷入經營困難,此時向中國政府拋出了一份價格頗為低廉的訂單,並同意進行相關的技術轉讓。雙方一拍即合,即使當時中日關係已經非常緊張,依然簽訂了相關合同。其中首艦造價432萬日元(當時約合146萬美元),以東北大豆折價支付。加上水上飛機等設備,最終總造價450萬日元;因為中國政府財政緊張,合同規定中方不提供擔保,而是先期支付85萬日元,此後每月支付11萬日元,剩餘100多萬尾款在接收軍艦後結清。
本艦是在日本自用的夕張號輕巡洋艦的基礎上進行設計[2]。夕張本來就是一艘帶有實驗性質的軍艦,日本設計師在不大的艦體內塞入了大量的武器設備。本艦仿照夕張的做法同樣堆砌了各種武器,然而噸位較之夕張更甚,僅2526噸。這也使得本艦比夕張有着更嚴重的適航性問題,重心過高,只適合近岸使用。
外觀上本艦有着和夕張類似的筒狀煙囪。本艦的引擎為老舊的三段膨脹式蒸汽機,故而只能提供有限的動力,公試時出力10,579匹馬力(7,889千瓦特),實際航速僅23.207節(42.979千米每小時)。全艦共安裝4座艦本式呂號鍋爐,全部沿中線布置。主機艙在鍋爐艙後方。煤艙環繞鍋爐艙兩側設置,共可裝煤600噸;燃油艙則更靠近主機艙一些,儲存110噸柴油。從前部彈藥庫到後主機艙之間設置了雙層船底。
本艦由於總噸位的限制,裝甲防護比較薄弱。要害部分(輪機艙、彈藥庫、通信管道)的側舷裝甲僅有25毫米,其他部分則更是削減到16-9毫米。輪機艙部位的裝甲甲板厚19毫米。司令塔厚76毫米。
本艦除常規武器外還搭載了兩架水上飛機。其中一架為日本製造,隨艦回國,後命名為「寧海一號」;1933-1934年間中方根據寧海一號飛機又仿製出第二架,命名為「寧海二號」。本艦沒有配備水上飛機彈射器,只能用起重機吊放和回收艦載機。
視頻
寧海號輕巡洋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民黨海軍「寧海」號輕型巡洋艦 ,搜狐,2015-06-10
- ↑ 抗戰爆發前民國海軍主力,「寧海」級輕巡洋艦 ,搜狐,201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