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蕭條(英語:Great Depression)是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為嚴重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大蕭條的開始時間依國家的不同而不同,但絕大多數在1930年起,持續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大蕭條是二十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
標杆
在二十一世紀,大蕭條常被立為世界經濟衰退的標杆。大蕭條從美國開始,以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下跌開始,到10月29日成為1929年華爾街股災,並席捲了全世界。大蕭條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人均收入、稅收、盈利、價格全面下挫,國際貿易銳減50%,美國失業率飆升到25%,有的國家甚至達到了33%。
影響
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全部遭到重創,特別是依賴重工業的地區。許多國家實際上無法進行建築工程。農產品價格下降約60%,重擊農業。由於沒有可替代的工種,第一產業中的經濟作物、採礦、伐木等部門受到的打擊最為沉重。
有的經濟體在30年代中期開始恢復。大多數國家直到二戰結束後得以復甦。
與其他很多重大歷史事件一樣,不同經濟學派對大蕭條的根本原因解釋迥然不同。整體而言,市場派學者認為大蕭條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錯誤管制將一個正常的衰退擴大為大蕭條,而政府派的學者認為大蕭條顯示了資本主義市場的缺陷,呼籲更多的政府管制和干預[2]。
政治影響
危機帶來了許多政治影響,其中一個是結束了經濟自由主義,羅斯福新政用凱恩斯主義將其取而代之。新政擴大了聯邦政府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在1933年到1939年間,聯邦開銷翻了三倍,而羅斯福的批評家則攻擊他將美國轉變成了社會主義國家。
大蕭條則導致了二戰後歐洲列國普遍實施了社會民主主義和計劃經濟。雖然奧地利學派在20年代就開始挑戰凱恩斯主義,但直到70年代,在米爾頓·弗里德曼的影響之下,凱恩斯主義才被政治所質疑。
視頻
大蕭條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929年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豆丁網,2011-5-1
- ↑ 經濟大蕭條的主要原因_經濟大蕭條對世界的影響,人大經濟論壇,2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