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廟
歷史
安遠廟在武烈河東的山崗上。寺廟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於其形制上仿造新疆伊犁河畔的固爾扎廟,故又稱「伊犁廟」。
固爾扎廟是喀爾喀蒙古規模最大的寺廟,準噶爾部牧民每年夏季都到固爾扎廟集會朝拜。乾隆二十年(1756年),固爾扎廟被阿睦爾撒納潰軍燒毀。清軍平叛後,立有功勳的達什達瓦部全部遷住熱河。乾隆帝為給達什達瓦部提供佛事活動場所,遂下令在武烈河東岸建造安遠廟。安遠廟落成之後,厄魯特蒙古各部的首領每年夏天都來熱河聚會。該廟是乾隆帝在平定準噶爾過程中繼普寧寺之後,在避暑山莊外興建的第二座喇嘛廟。
1949年前後,安遠廟僅存普渡殿、山門及附屬的小殿,其他建築皆已坍毀。1980年代,國家撥出專款修繕安遠廟,將普渡殿、山門、二道山門、配殿、門殿均恢復為清朝原貌。
建築
安遠廟在磬錘峰下,平面為長方形,朝南偏西,長255米,寬146米,占地面積2.8公頃。全廟內外共有三道牆。主要建築有:
欞星門:第一道圍牆的正面及兩側共設有三座欞星門。
山門:位於第二道圍牆南側正中,面闊三間,漢式重檐歇山頂,磚混結構,開有拱門三個。
欞星門:位于山門以北,磚混結構,紅白色相間抹面,壁上設有盲窗。門前有幢杆兩對。
二道山門:下部是砌磚石城座,開有拱門三個,壁上設有盲窗。石城座上建有門殿,歇山頂,門殿兩側設腰牆。二道山門位於第三道牆南側正中。第三道牆的東、西、北三面和第二道牆合一,分別設有門,與二道山門形制類似。
門殿:進入山門,是一個由64間單層群房(藏式建築中一般稱作「嘛呢噶拉廊」)圍成的正方形院落,其中正南中央三間為門殿,殿內有臥碑一座,刻有乾隆帝《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臥碑正面為滿文、漢文,背面為蒙古文、藏文,臥碑兩側面各刻乾隆帝詩作一首。院落中央是普渡殿。
普渡殿:是安遠廟的主要建築,外觀四層,實際三層,平面為方形。該殿面闊、進深均為七間,三重檐,通高27米,一、二層為單檐,三層為重檐歇山黑琉璃瓦頂。據說這是因為在五色中黑代表五行中的水,為使安遠廟避免固爾扎廟毀於戰火的厄運,乃用黑瓦覆頂,以水克火,防止毀於火災。外觀第四層實際是屋頂的重檐結構,收為五間。大屋頂高8.8米。正脊中部有三個鈴塔,正中者大,兩側者小,間以八寶法器飾紋。殿內頂部是八角形藻井,藻井中央有盤龍口銜軒轅鏡。普渡殿內一層供奉的主尊為木雕的綠度母像,為國家一級文物,像前金柱朝北掛有條幅「竺干雲護三摩峙,朔漠風同萬里綏」,金柱內側分別有木雕的熊、虎。殿內一、二、三層四壁都是壁畫,內容為佛教的《佛國源流》和神佛戰勝「八可畏」故事,壁畫以綠、白、紅色為主色調,色彩絢麗,線條流暢。一層畫幅高3米,二層畫幅高1.5米。畫中有佛國淨土的樓宇,有清朝的城鄉風貌、山水、寺塔、人物、花鳥。人物畫中有佛、菩薩、天王等等[2]。壁畫嚴重破損。
視頻
安遠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世界文化遺產承德安遠廟將重現歷史風貌(圖),搜狐,2011-08-22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篇):承德安遠廟,新浪網, 2019-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