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望
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湖北鄉試解元。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進士。授江蘇句容縣知縣,調丹徒縣,正值當地饑荒,宋楚望盡力賑濟災民。調太倉直隸州,修築海塘六十餘里。累遷松江府、常州府知府,升淮徐兵備道。休致後卒於家。
目錄
人物簡介
宋楚望,字荊州,號恆齊,湖北當陽人,雍正十一年(1733)中進士,授句容知縣,勤農育士,政聲很好。他在此創辦了華陽書院。調任丹徒知縣,值歲飢,他散賑救貧,遍歷窮鄉。他還在鎮江城南創鶴林書院。調太倉直隸州,築海塘六十餘里。當時揚州水道長久湮塞,疏治無功,宋楚望請疏舊海口,使下流宣暢,朝廷按此辦理,使上游之水自達于海,解決了水道梗塞問題。宋楚望對治水很用心,著有《太鎮海塘紀略》一書,輯錄了當時興工的奏稿、諭札、公檄、稟貼、告示等,並附有沿海工圖。
乾隆十九年(1754)調任常州知府,「愛民重士,擴充書院經費」。他捐出自己的俸祿,「以興復龍城書院為已任」。龍城書院是明隆慶六年(1572)常州知府施觀民所創。萬曆初,張居正秉國時,下令「盡毀天下書院」,龍城書院被迫停辦。萬曆三十一年(1603),常州知府歐陽東鳳在龍城書院舊址建先賢祠講學,以避書院之名。天啟年間,魏忠賢擅政,又下令禁辦書院。常州知府曾櫻多次上表堅稱「龍城系課文之所,非講學之地」,「故獨得不毀」。後倭寇侵犯東南沿海地區,書院一度改為兵備道署。直至清代,書院幾經興廢(見錢維城《龍城書院記》)。宋楚望當常州知府後,決心興復龍城書院。地方士紳見狀,也紛紛出資捐助。宋楚望親任督工,僅兩個月便完成了修建工程。據《常郡藝文志》記載,龍城書院之再次興建,造就了大批有識之士,清代著名詩人黃仲則、洪亮吉等均就學於此。
宋楚望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任松江知府,升徐淮兵備道。休致後卒於家。他所著《人離分途》、《戒淫》等,「人爭頌之」。他還輯有《公門果報錄》、《官箴書集成》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