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阵
宋江阵 |
---|
宋江阵是一种结合古中国武术和艺术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南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明(名谦,以字行)所创,由一些爱好武术者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武术招式。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为主,甚至百馀人,但以一百零八人为大忌。以前民间传说地方上有乱事,以宋江阵武师可以执干戈以卫社稷。
目录
历史
历来关于宋江阵的源流,众说纷纭,有各种的说法。
根据〈宋史、侯蒙列传〉中所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军官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身赎’。”
历史上的确是有宋江这号人物。又是其被塑造成为梁山泊中的龙头老大,带领梁山一零八条好汉的种种事迹情节,却是经过不少作家的附会传抄而形成的。由于宋末到明朝、清初之际,官府对人民的压榨欺压压迫,使得水浒人物所标榜的“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口号,深为百姓所认同。人们引颈期盼这些英雄好汉能够除暴安良,伸张正义。于是将其众神话为“天兵神将”,或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化身,或是“一零八蛇神”的转生等。赋予其宗教地位,具有驱魔除邪、保卫人们的法力,“宋江阵”也就因此成为乡里武馆训练仿效的地方武阵。
发展
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宋江阵大都流传于嘉南平原以南的农村,并以台南市、高雄市最多,早期属于农闲时期农村子弟学习武艺的活动,日治时代,因高压统治,取而代之成为宗教活动酬神娱人的武术表演性阵头。国府来台后在戒严时代发展空间受到限制,[1]宋江阵通常附著于寺庙,成为神佛驾前的艺阵,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市内门区宋江阵,内门区内有“内门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动民俗江阵古老文化的传承不遗馀力,有一百四十馀年历史;台南市则集中于安南区、安定区、七股区、西港区、佳里区、麻豆区、学甲区等约20馀阵,其中于西港香的庙会活动中就超过16阵,并衍伸出宋江四阵,即宋江阵、金狮阵、白鹤阵、五虎平西阵,另外更有此地特殊的脚巾文化。而另一个颇具特色,且有百年历史的宋江阵,则推屏东县东港镇的下头角宋江阵,该宋江阵除了传承完整的宋江阵出阵之阵形外,出阵时所有成员皆谱上宋江阵远古主角的脸谱与穿著彷远古战服,是该宋江阵的一大特色。虽宋江阵发源于中国,但目前已经佚失;台湾则保留了大量且完整的阵式,目前台湾高雄内门宋江阵指导厦门宋江阵,使宋江阵今得以重现。
阵型
操演
- 拜旗
- 是指由36将分列两行,由执旗、斧者率领,所有的兵器高举晃动、敲击出声,阵员高音呐喊,以壮声势。旗、斧以连续三次的“左青龙、右白虎、踏中宫”动作行礼,这个礼仪通常是用来参拜神明、接驾接阵或者迎接贵宾。
- 发彩
- 抛箍
- 采旗作号
- 插角跳内外箍
- 龙卷水
- 穿中心
- 个人武套
- 倒离圈
- 蜈蚣阵
- 蜘蛛结网
- 扛对
- 白鹤阵
- 空手连环
- 八卦阵
参考
- 后壁顶长社区 出版宋江阵新书 让技艺不失传-〔长短树打面宋江艺阵志〕,新书发表会-联合报-2013.11.24
外部链接
- 文化驿站-宋江阵
- 2013 高雄内门宋江阵
- 〈南部〉永安堂打面宋江阵 气势慑人2009-02-10 自由时报
- 〈南部〉后壁泰安宫妈祖绕境 打面宋江阵吸睛2009-03-21 自由时报
- 〈南部〉家乡之美 年轻人齐心营造2009-05-25 自由时报
- 〈南部〉打面宋江阵 顶长开馆 2010-05-17 自由时报
- 为保留南市珍贵无形资产传统艺术审议委员赴后壁区访视顶长短树打面宋江阵、传统大木屋构廖枝德艺师 2013-02-23 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
- 〈南部〉打面 打造无米乐的艺术面 2009-05-25 自由时报
- 〈南部〉<小档案>打面 从水浒传说起 2009-05-25 自由时报
- 台南关庙五甲打面宋江阵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