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
宜君縣,隸屬於陝西省銅川市,既因宜君水而得名,又因適宜君王避暑而稱謂。境內有仰韶文化遺址、彭祖故里、北魏石窟群、姜女淚泉、雲夢山道教勝地、戰國魏長城等,其中宜君戰國魏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長城名錄。
目錄
位置境域
宜君縣位於陝北南緣,古稱「長安北門管鑰」。東瀕洛河,與洛川縣為界,南靠白水和銅川郊區,西面北面和延安市黃陵縣毗連。介於東經108°54′37″—109°28′46″,北緯35°07′34"—35°34′58"之間,東西長51.9千米,南北寬50.3千米,總面積1501平方千米。北去黃陵縣33千米,延安市204千米;南去銅川市45千米,省會西安市173千米[1]。
歷史文化
宜君縣地處華夏民族發源地的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早在距今約六七千年時,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着人類燦爛的文化。新中國成立後,經考古發現各類新石器遺址遍布全縣,歷朝歷代,也遺存有許多珍貴文物。
宜君縣臨近黃帝陵所在地,文物古蹟眾多。全縣文物普查和考古發現,共有各種類型的文物遺址189處,出土文物572件。特別是石窟和摩崖造像尤為突出,有「福地水庫石窟」、「棋盤溝門造像龕」、「秦家河摩崖造像」等。
風味小吃
耳朵套
宜君小吃耳朵套,秦漢時期流傳下來,相傳家家戶戶都會做,冬天天氣冷凍耳朵,吃了耳朵套就不會凍了,它是由麵食做成,有蕎面白面兩種,可以做成澆汁、油潑、清炒。 耳朵套,因其成品酷似冬季里北方人用於耳朵保暖的耳朵套而得名。據說,是秦漢時期流傳下來,在冬至這天,宜君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用雜糧蕎面做成耳朵套,據傳吃了耳朵套就不會凍耳朵了。 耳朵套是麵食,有蕎面、白面兩種,可以做成澆汁、油潑、清炒。純蕎麥麵口感粗糙、不筋道,摻少量小麥粉,既可以改善口味,又能提高面的筋度,一般的蕎面耳朵套,蕎面和麥面比例按照2:1的比例做成,口感爽滑、可口[2]。
黃黃饃
黃黃饃簡稱黃黃,因其成品色黃而得名。主要原料為硬糜子麵粉。質酥味美,香醇可口,上面布滿芝麻大小的窩窩,聞着香,看着嫩,吃着甜。由於從中間摺疊為兩層,便於夾蛋、菜等各種菜餚,滲入不同味道,因而贏得了人們喜愛。
西紅柿泡饃
西紅柿泡饃,即將北方常見的麵食鍋盔或饅頭,泡在提前烹製好的西紅柿湯里吃,味道鮮美,酸辣可口。究其來源,大概是因為盛夏之際,瓜果蔬菜充足卻難儲存,人們只好將西紅柿做成醬,用罐子瓶子儲存,以備冬天食用。北方人愛吃饃,冬天的時候,家家戶戶生火爐子,將烤的外焦里酥的饃就着西紅柿醬一起吃,也就慢慢的演變成了一道絕佳的特色小吃。 時代變遷,西紅柿泡饃不改初衷,只為滿足人們對美食的欲望,卻成了遠方遊子舌尖上一份難捨的「鄉愁」。
宜君窩窩面
宜君窩窩面是陝西省銅川市宜君縣的特色小吃。成品面形渾圓,漂浮碗內,湯清味鮮,紅綠相映。始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耀州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窩窩面」。
製作方法:雞蛋和面,擀平,切成筷子粗細的條,再切成方丁。面丁在乾麵中拌勻,用筷子將面丁一個個戳成園窩形。湯鍋從旺火上,加清水燒開,將窩窩面下鍋煮熟撈出備用。肉末油鍋中煽炒,加入雞湯和蔥、薑末、鹽、調料適量,然後加入窩窩面,上籠蒸透取出,加入蘑菇湯或雞湯,再撒上核桃仁、蛋餅絲、蒜苗或蔥絲,最後滴香油即成。
視頻
宜君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陝西省一個縣,總人口僅9萬,歷史卻非常悠久! ,搜狐,2019-10-12
- ↑ 爆火的宜君小吃——蕎面耳朵套,三秦網 , 20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