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 Feudal society ),指實行封建制度的社會狀態,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常用的學術名詞。
封建社會 | |
---|---|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封建社會"是指地主或領主占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西方學者的"封建社會"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是一種國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種"社會",屬於政治制度範疇。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組織。[1]
中文名稱:封建社會
外文名稱:feudal society
性質:社會狀態
特徵:實行封建制度
統治階級;地主階級
經濟制度:自然經濟
目錄
形成歷史
封建兩個字拆開來理解其實就是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親戚或功臣,使之在各區域內建立邦國。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備。中國古漢語裡封建一詞,與現在所說的封建社會的封建一詞不同,原意是指分封建制,這是周朝時實行的一種政治制度,亦即分封制。歐洲中世紀的君主把自己的土地分給親信的人,這與我國古代的分封制相似,我國稱這種制度是封建。
西周之後,我國歷史上也有朝代分封,如西漢,但總歸分封之後,容易產生叛亂威脅中央政權,因此絕大多數朝代實行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這是西方中世紀封建社會之後,才開始採用的政權形式。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國君。規定要服從王命,定期朝貢述職。同時有出軍賦與服役的義務。按禮其所屬上卿應由天子任命。但他們世襲占有封地及居民,在其封疆內,世代掌握統治大權。
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後,分封各國的國君才稱之為諸侯。西周以前,許多部落首領朝拜中原王朝,如商朝拜夏,周朝拜商,嚴格來說他們的國君不是諸侯。
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周朝初時,周武王會將天下分為若干小諸侯國,讓他們各自管理自己的地方,頗有點地方自治的味道。其實,這也是時勢使然。殷商之所以稱雄天下,依靠的是本族群強大的實力和共同的宗教。雖然武王滅商,但殷商這個族群依然強大。為了安定原來的殷商遺民,武王採取了分封制。
武王病逝後,新繼位的君王又分封了一批新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的國君與周天子是血親關係。他們要統治自己的地方必須依靠強大的周天子,而周天子要治理天下,則要依靠他們。因此雙方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關係。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各邦國的實力發展不均衡。有的諸侯國強大到可以吞滅其他小的諸侯國,甚至威脅周天子的統治,因此天下就進入了戰國紛爭時代,分封制也就隨之解體了。
確立和初步發展
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了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其中秦國商鞅變法比較徹底,使秦國逐漸成為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獲得很大發展,科學技術取得顯著成就,思想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統一後,為了防禦匈奴南侵,在連接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又向東、西兩段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這就是有名的萬里長城。秦統治者的暴政導致了農民戰爭的爆發和秦王朝的滅亡。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漢初統治者採取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漢武帝時國力達到空前強盛。平定「七國之亂」後,加強了中央集權;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全國加強了思想統治;通過對匈奴戰爭和張騫出使西域,使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有了新的發展。西漢末年,由於社會矛盾尖銳,農民戰爭爆發,西漢終於走向了滅亡。
東漢初期的光武帝調整了統治政策,使社會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但東漢後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社會黑暗,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名存實亡。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繫加強,科學文化得到迅速發展。[2]
社會形態
封建社會實行分封制,封邦建國,所以叫封建。封建社會人分三六九等,國王、皇帝等級最高,其次是王、公、侯、伯、子、男等各種爵位,社會中分為官、商、民、匪、兵、盜等各種人群,貧富差距很大,富的富死,窮的窮死。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國王和皇帝,每個層次的人對生活都不滿足,都想向更高的層次發展,直到最後當皇帝,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從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來看,封建社會造反、起義事件最多,這就是人們對社會生活不滿意的結果,人們都想改變自己生活現狀,所以才起來造反。都知道勝者王侯敗者賊,不成功就會死,但人們還是鋌而走險,可見封建社會的幸福指數低到了什麼份上。[3]
公元前300年匈奴帝國的形成到公元745年突厥的滅亡這一階段,中亞社會形態實現了從部落制到半部落半封建主義農奴制的變革;公元745年突厥滅亡直到近代這一階段,中亞社會形態實現了從半部落半封建主義農奴制到封建農奴制的變革。
阿拉伯帝國時期及其之後王朝的政治形態是相對統一的封建政治形態,經濟形態是農奴制。中世紀歐洲的政治形態是分散的士族制,經濟形態是農奴制。
中國封建社會的特點
1.在經濟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其主要特徵是個體家庭為單位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終
2.在政治上,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從秦始皇建立帝國開始,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皇權,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多民族國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機和活力。
3.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以三綱五常為倫理道德規範,主張民,以助君主。
4.在社會結構上,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4]
主要矛盾
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而在這樣的社會中,只有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是創造財富和創造文化的基本的階級。
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地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中經漢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銅馬和黃巾,隋朝的李密、竇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黃巢,宋朝的宋江、方臘,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國,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上所僅見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只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係,沒有新的階級力量,沒有先進的政黨,因而這種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得不到如同現在所有的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樣,就使當時的農民革命總是陷於失敗,總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後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當作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
這樣,就在每一次大規模的農民革命鬥爭停息以後,雖然社會多少有些進步,但是封建的經濟關係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繼續下來。[5]
中國與西方封建社會各自特點
封建的本意是封國建邦的意思,即中國古代西周分封制、西方中世紀采邑制。而且,這兩種東西還有極大的不同。
中國在西周產生封建社會,在秦朝基本完結。西方封建社會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到1500年左右結束。所以說的中國封建社會出現時間很早,結束的早,西方封建社會開始的晚,結束的晚。
周王朝分封主體來源於部族血緣,以血緣為紐帶。西方采邑制主體則起源於附庸關係,以契約為紐帶。所以後世一個產生了宗法制,一個產生了契約論。
周王把部落、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諸侯分封下一級臣屬,所以中國的分封是自上而下的分封。產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思想。西方則是自下而上的擁戴,雙方地位相對平等,很大程度上造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所以,一個走向了大一統,一個走向分裂。
中國被分封諸國要服從天子的命令,繳納貢賦,隨從天子作戰。中世紀歐洲君主企圖借宗教控制臣民,教皇權力遠遠凌駕於國王權力之上。所以,中國君權大於教權,講究禮法,這也造成了諸侯國血緣關係是越來越疏遠;西方教權大於君權,講究宗教,間接導致西方貴族關係越來越混亂。
在中國,從來沒有大多數農人失去人身自由,也不隸屬於「封建領主」人口可以自由流動。在西歐,國王、各級封建主、教皇、教會均有自留領地,他們經營「莊園」,擁有領地上的附屬農奴。所以,中國在封建社會產生了百家爭鳴,西方則產生了黑暗的中世紀。
除此之外,中西治國理念也是不同,中國官僚體系對待百姓更多是管理的態度,後期周天子失去權威。中國的封建秩序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瓦解。西方官僚對待農奴則更多的是管制的態度,分封制度自下而上的崩潰。這也就極大影響了後世中西方君主對百姓的態度。[6]
相關視頻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2、在封建的社會裡,男尊女卑的思想,讓女人的地位還不如牲口
參考來源
- ↑ 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高三網,2019-09-28
- ↑ 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戰國、秦、漢,中國歷史學習網
- ↑ 三大社會幸福指數:封建社會最低,奴隸社會其次,最高的不是當今 ,搜狐網,2018-11-05
- ↑ 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高三網,2019-09-28
- ↑ 中國封建時代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知乎網
- ↑ 中國封建社會和西方封建社會根本不同,不要再混為一談了 ,搜狐網,201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