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堯廟位於侯馬北60餘公里處,距臨汾市南約三公里。堯廟漢魏時代始建於汾西古平陽城,晉惠帝元康年間徙堯廟於汾東原上。唐顯慶三年( 658)徙廟於城南今址。歷代修葺,屢遭戰亂,今存山門、五鳳樓、廣運殿、寢宮等,欞星門、儀門已毀。

目錄

景區簡介

堯廟位於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史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馬遷史記》云:"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足見華夏文明自堯始。

堯廟原建於汾河西岸,晉元康中徙汾東,唐顯慶三年(685年)遷至今址,距今已1300餘年;歷代均為國家級祭祀之所,並進行過多次修葺與擴建,清康熙臨汾和光緒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駕臨此。

堯廟現占地5.33公頃,主要有山門、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古建築群,以及距今已1600餘年的漢代奇樹柏抱、柏抱楸、鳴鹿柏、夜笑柏等景觀。

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舉行祭堯儀式並逢廟會,康熙帝巡幸堯廟時,定為皇會,屆時全國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謁祭,廟會之盛為華北之冠[1]。歷代帝王將相,達官司顯貴,墨客騷人,對堯廟吟詠甚多,讚嘆備至。

堯廟始建於西晉,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三位先祖的廟宇。堯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平陽成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其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長廊內有42根石柱,柱上雕,工藝不俗。由於老的廣運寺已毀於火災,現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來重新修建的。

廟內還有10多座石碑,上面記載了堯王的豐功偉績。

進了堯廟,首先看到的是秀麗的五鳳樓。它始建於唐代乾封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樓高十九點三米,三層十二檐,樓底有磚建窯廊三孔,有直通三層角柱十三根,甚為雄偉。樓頂直立陶人三十餘個,陶獅為中,風吹可上下走動,十分美觀。據說,堯王常同他的四個大臣(既兩位宰相。兩位閣老)登樓遠眺,而當時人們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為「五鳳」,並有「一鳳升天,四鳳齊鳴」之說。「五鳳樓」之名便由此而來。

五鳳樓的後面有堯井亭。該亭始建於東晉太寧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亭為六角高檐樓閣形式,小巧玲瓏,非常別致。亭中水井據說是堯王親手所掘。井的直徑八寸,井壁為兩層,外層有卯榫磚九塊一圈,疊圈砌成。相傳堯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飲。

廣運殿亦稱堯宮,是召見眾臣共商國事的地方[2],也是廟內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唐顯慶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殿高二十三米,通進深二十六點三米,通面寬四十三米。殿內有十二米通頂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細,獅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斗可妍,實為國內罕見。大殿龕內,有高達二米八的唐塑堯王像,兩邊站着兩位宰相和兩位閣老。堯王,據說姓伊,是堯廟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現尚存刻有「帝堯茅茨土階」的石碑。相傳堯王以前就住在土階上的茅草屋子裡。《韓非子·五蠹》中寫道:堯王住的茅草屋,吃的野菜根,不加調味,用土缸盛飲水,粗布僅掩身體,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爛不堪不換。可見堯王的生活十分艱苦。

廣運殿後是寢宮,始建於唐代麟德年間,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宮龕內塑有堯王和其夫人的像。據說堯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於姑射山中。山上現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鏡石(約一畝多大)、梳妝檯等。廟內蒼勁的古柏,植於晉代,高十數米,直徑兩米多,十分罕見。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樹中間盛開着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遊興。

視頻

堯廟 相關視頻

臨汾堯廟景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