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果戈里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果戈里-亞諾夫斯基(俄語: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ий,俄文拉丁化: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Yanovski;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是俄羅斯作家,生於現在的烏克蘭的一個地主家庭。[1]
尼·瓦·果戈里-亞諾夫斯基 Н. В.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ий | |
---|---|
原圖鏈結、圖片來自stuki-druki. 果戈里(1845年) | |
出生 |
1809年4月1日(儒略曆3月20日) 俄羅斯帝國波爾塔瓦省密爾格拉得縣瓦西里耶卡村(位於今烏克蘭境內) |
逝世 |
1852年3月4日(儒略曆2月21日)(42歲)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
職業 | 小說家、劇作家 |
國籍 | 俄羅斯帝國 |
創作時期 | 1830-1851 |
文學運動 | 現實主義、自然派 |
受影響於 | 米格爾·德·塞萬提斯、瓦西里·果戈里、亞歷山大·普希金 |
施影響於 |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伊萬·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安東·契訶夫、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 |
他自幼愛好文學,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
1831年,發表的《狄康卡近鄉夜話》使他受到了亞歷山大·普希金的讚譽。
1836年,他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 (喜劇)|欽差大臣》上演,在這部作品中,他用幽默的筆調和有力的諷刺手法,使俄國喜劇藝術發生了重大轉折。
1842年,《死魂靈》一出版,就「震撼了整個俄羅斯」,成為俄羅斯文學走向獨創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標誌。別林斯基稱他為繼亞歷山大·普希金之後的「文壇盟主」、「詩人的魁首」。
19世紀40年代,也被車爾尼雪夫斯基稱為「果戈里時期」。
1847年,他發表了《與友人書信選》,公開表示對以前所有作品的懺悔。
1852年,他在嚴重的東正教狂熱中去世。果戈里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自然派」的創始人。
目錄
早年生活
果戈里出生於烏克蘭波爾塔瓦密爾格拉得附近的瓦西里耶卡村,祖先是烏克蘭的小貴族,具有波蘭血統。他的父親瓦西里··阿法納西耶維奇·果戈里-亞諾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ий)是當地有名望的鄉紳,曾在郵電部門供職,做過八品文官,後辭去公職,在鄉下當地主,同時開始嘗試寫作,並成為一名詩人和民間喜劇作家。他的父親經常在朋友家的家庭舞台上上演自己寫的喜劇,還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這一切給早年間的果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發了他對戲劇乃至文學的愛好。
他的母親名叫瑪麗婭·伊凡諾芙娜·果戈里-亞諾夫斯卡婭(Мария Ивановна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ая)(娘家姓氏為:科夏洛夫斯卡婭,俄文原文為Косяровская),是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這對後來果戈里的東正教狂熱埋下了一定的基礎。
果戈里從小喜愛烏克蘭的民謠、傳說和民間戲劇。
1821~1828年就讀于波爾塔瓦省涅仁高級科學中學,在這所中學讀書時已經博覽群書,並積極參加學校的文藝活動,曾扮演過馮維辛的諷刺喜劇《紈絝少年》中的主角以及其他角色,而且演得很成功(他後來寫的也是諷刺喜劇)。他在這所中學受到了十二月黨人中的一些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的詩歌的影響(這促使他在創作初期想當一名詩人),他還受到了法國啟蒙作家著作的深刻影響。這一切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1825年4月11日,父親去世。在農村的生活是他創作的重大素材,農村生活促成他寫成了《狄康卡近鄉夜話》、《馬車》、《死魂靈》等與農村有關的佳作。1828年,他中學畢業,前往聖彼得堡,想在司法界謀得一官半職,他身上還帶着寫成了的田園詩《漢斯·丘赫爾加堅》(長詩)的手稿,這是他的處女作。
1829~1831年先後在聖彼得堡國有財產及公共房產局和封地局供職,親身體驗到小職員的貧苦生活。在此期間還到美術學院學習繪畫。
步入文壇
在聖彼得堡,他沒有獲得賞識,然後幾經周折,成了聖彼得堡國有財產及公共房產局和封地局的一名繕寫員,靠此維生,親身體驗到了小職員的貧苦生活(所以他在《外套》和《狂人日記 (果戈里)|狂人日記》中寫的是繕寫員的故事,這裡有着對他自己生活的回憶)。在此期間,他在美術學院學習了繪畫。他後來在《涅瓦大街》、《肖像》等中篇小說中寫的都是畫家的悲劇故事或傳奇故事。
1829年,他發表了《漢斯·丘赫爾加堅》這一長詩,用的是真名。這首長詩是他登上了俄國文壇,但並沒有獲得太多的關注。他很快意識到詩歌創作並非他的強項,於是轉向了小說和喜劇。1830年,他以「果戈里」(Гоголь,他的姓氏的一半)為筆名發表了小說《聖約翰節前夜》,這部小說得到了詩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的讚賞,並與之成了莫逆之交。
1831年9月,短篇小說《狄康卡近鄉夜話》發表,情節迂迴曲折,充滿幻想,具有烏克蘭民間風格,內容大部分根據烏克蘭民間傳說寫成,吸取了民間狂歡文化的營養,充滿了歡快和幽默的語言,歌頌勞動人民的智慧、勇敢、情愛和熱愛自由的性格,嘲弄邪惡勢力的愚昧,被認為受了浪漫主義的影響。9月,他出版了以這篇作品的題目命名的短篇小說集,受到了普希金和別林斯基的好評,他們稱俄國文學已進入果戈里時期。。
這一年,他遇到了普希金,之後普希金成為他的朋友並給他提供了許多創作素材,此人的現實主義作品對他影響極大,比如《欽差大臣》和《死魂靈》的素材就是普希金提供的。
群醫挽起袖子施行野蠻治療
1852年,果戈理先在抑鬱中燒掉《死魂靈》第二部手稿,在更大的抑鬱中病倒。俄國「最優秀」的醫學專家們為他會診後,便挽起袖子施行野蠻治療。醫生塔拉先科夫在場,目擊醫治過程如下:專家們將可憐的作家脫光,在他的「大聲叫喚」中,將他抬進溫水浴池,「用冷水給病人澆頭」。然後放血。
第二天一早果戈理就痛苦地去世了,隨即入葬莫斯科河右岸著名的達尼洛夫修道院。斯大林時代興起除舊立新運動,全面清理整頓宗教場所,達尼洛夫修道院被廢,改為內務人民委員會的少年監獄。果戈理墓亦遭拆遷。
大作家頭顱不知去向
1931年,蘇維埃政府差人開棺遷葬,赫然見作家改變了身姿,由入葬時的仰臥變成了俯趴。果戈理誤遭活埋的傳言頓起。更離奇的是頭顱的去向。傳說果戈理的頭顱被人收藏和賞玩,後由作家後人索還,帶往意大利。他的頭顱至今處於失蹤狀態,並不斷激發好事者的想象。2005年,尋頭記在俄國拍成了電影,導演瓦列里·隆斯科伊編演出亦真亦假的懸疑劇《經典頭》。[2]
代表作
《五月的傍晚》
《告別劇場》
《神聖禮拜的思考》
《我的老情人》
《童山之夜》
《卡拉施馬車》
《幔帳》
《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