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礬葉
山礬葉 |
中文學名 | 山礬葉 | 科 | 山礬科 |
界 | 植物界 | 屬 | 山礬屬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種 | 山礬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採收時間 | 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乾 |
目 | 柿目 | 用量 |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
目錄
植物形態
山礬(《綱目》),又名:鄭花(《山谷內集》),芸香、柘花、春桂、七里香、瑒花(《綱目》),山桂花、三月桂、黑厚皮柴、黃仔葉柴、小元柴、田螺柴、十里香。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5~2.5米。樹皮灰褐色,平滑不裂;小枝無毛。單葉互生;革質;闊披針形,長4~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成尾狀,基部闊楔形,邊緣微鋸齒,光滑無毛,表面葉脈內凹,背面突起。總狀花序腋生,具毛,長3~5厘米;萼平滑無毛;花瓣白色,長3毫米。果實圓錐形,平滑無毛,萼齒宿存。花期3月。果期8月。生長山谷、溪邊灌叢中或山坡林下。分布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
性味
味酸、澀、微甘,性平。
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收斂止血。[3]
主治
選方
藥材性狀
葉片多皺縮破碎,棕褐色或黃褐色,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狹倒卵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長4.8-6.0cm,寬1.8-2.1cm,先端常呈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具淺鋸齒或波狀齒,有時近全緣,中脈在上面部分凹下,側脈和網脈在兩面均凸起,側脈每邊4-6條;葉柄長2-7mm。葉薄革質。氣微,味淡。
注釋
- ↑ 「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好發於嬰幼兒,冬春季多見,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部分治療不及時病人可導致鼓膜穿孔引起患耳流膿及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