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崔珙(?-854年),安平郡公唐朝官員,唐武宗年間為宰相

崔珙
出生 生年不詳
唐朝
逝世 854年
唐朝
職業 唐朝官員

目錄

家世

崔珙生年不詳。出自博陵崔氏最顯赫的博陵第二房。祖父崔懿沒有官職,父崔頲官至同州刺史[1]崔頲有八子,皆至達官,時人比於漢朝荀氏,也號為「八龍」[2][3]

崔珙與同樣仕途顯赫的哥哥崔琯同母。崔珙在書判拔萃科中取得高等,在地方節度使幕府為僚佐。性格威嚴持重,尤精於吏術。[2][3]

唐文宗年間

唐文宗太和(827年-835年)初年,崔珙為泗州刺史,陸暢有詩《夜到泗州酬崔使君》。後入長安太府卿。太和七年(833年)正月,拜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赴任前,他去延英殿面聖謝恩,文宗問他治理南海的計劃,他回答得明確而具體,文宗很欣賞。當時,武寧軍節度使高瑀部卒驕橫悖亂。高瑀不能制,時議認為徐州應由有威望的節度使管領,文宗也這麼想,對宰相說:「崔珙言事,神氣精爽,此可以臨徐人。」七月,調崔珙為兼檢校工部尚書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武寧軍節度、徐泗濠觀察使。[4]王茂元去嶺南代崔珙。[5][6]崔珙到任後,在任兩年,[7]寬猛適宜,徐州人得以安寧。[2][3][8]

開成初年,加檢校兵部尚書。二年(837年),改檢校吏部尚書、右金吾大將軍,充街使。六月,遷京兆尹[5]當時其兄崔琯官居尚書左丞,兄弟倆都位居顯官。當年,京畿鬧旱災。次年(838年)正月,崔珙奏請差少尹去終南廣惠公廟祈禱降雪,[9]及將引入宮中的滻水減去十分之九,改給貧民灌溉田地,文宗同意。當月,發生了一般認為是當權宦官仇士良主使的對宰相李石的刺殺,[10]崔珙因不能抓獲兇手,被罰俸,[2]聲望也略有衰落。[3]四年(839年)三月之前卸任京兆尹。[11]

唐武宗年間

唐文宗於開成五年(840年)正月駕崩,弟唐武宗繼位。崔珙和實質上為首相的李德裕相善,累遷戶部侍郎,進刑部尚書、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2]進階銀青光祿大夫。五月,崔珙被授同平章事,為實質宰相[12][13]兼鹽鐵轉運使,[14][15]門下侍郎(《新唐書》作拜中書侍郎),後又兼尚書左僕射[3]增江淮茶稅。[16]會昌元年(841年)三月,武宗認為前宰相楊嗣復李珏反對他繼位而分別意圖擁立當時已被賜死的安王李溶和陳王李成美,想賜死楊、李,崔珙和同僚宰相李德裕崔鄲陳夷行介入,請求開延英殿論事,李德裕、崔珙等並指出楊嗣復、李珏意欲另立他人事真假難辨,武宗雖堅稱楊、李確有擁立他人之事,但也同意寬恕,於是楊、李雖然被貶,卻得以免死。[10][17][18]當月,李德裕、陳夷行、崔珙、李紳等奏唐憲宗有恢復中興之功,請為百代不遷之廟,武宗也認為此論至當並繼續議論此事,但最終沒有實行。[19]

會昌二年(842年)正月,祀九宮貴神,崔珙奉敕攝太尉行禮。[20][21]當月與陳夷行奏定左右僕射上事儀注。[22]二月,崔珙奏薦右散騎常侍柳公權為集賢院學士、判院事。李德裕不滿此事恩非己出,找事由貶柳公權為太子詹事。[10][23][24]四月,李德裕、時為銀青光祿大夫、守右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的崔珙、宰相李紳、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太子太保牛僧孺等上章,請加武宗尊號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崔珙以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攝中書令讀冊官,獲賜一子出身。[25]鹽鐵判官姚勖曾平反冤案,崔珙奏請嘉獎,得任為權知職方員外郎,因尚書右丞韋溫不奉詔,改檢校禮部郎中。[26]崔珙又和官員崔鉉不和,會昌三年(843年)二月,崔珙因兄山南西道節度使崔琯去世且本人患病而請辭,罷相為右僕射[12][27]崔鉉繼為宰相兼鹽鐵轉運使,彈劾他亂用宋州滑州院鹽鐵錢九十萬貫及曾保護軍閥劉從諫。四年(844年)六月,崔珙因而被貶為澧州刺史,當月又以銀青光祿大夫、澧州刺史、上柱國、安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的身份被再貶恩州司馬員外置。[2][3][19]

唐宣宗年間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崩,叔唐宣宗繼位,赦免武宗時期被貶的崔珙和其他四位前宰相李宗閔牛僧孺、楊嗣復、李珏,調近京城,八月,崔珙被任為安州長史。杜牧有《上安州崔相公啟》,提及自己曾於三年八月給崔珙寫過信。約大中元年(847年)徙商州刺史,又為太子賓客[28]當年又被起用為鳳翔節度使[2][3]當年在桂管觀察使鄭亞幕府為書記的李商隱作《為滎陽公上鳳翔崔相公賀正啟》。大中二年(848年),十一月,奏周公祠有泉水湧出,[29][30]宣宗手詔賜名潤德泉。[31]崔珙上表謝手詔。[32]十二月,立靈泉碑。[33]當月,唐軍在收復安史之亂後被吐蕃占領的領地時,崔珙戰勝吐蕃軍,收復清水[34]

大中三年(849年),崔鉉再任宰相。崔珙聞訊,稱病請辭,被任為太子少師,分司東都,[35]五年(851年)正月前就地拜留守,[36]判尚書省事。[37]六年(852年)又以守太子少保為鳳翔節度使,[38]八年(854年)前,卒於任上。[3][39][40]他的侄孫崔遠後在唐朝末年唐昭宗唐哀帝年間為宰相。[2]

評價

  • 《舊唐書》
    • 史臣曰:近代衣冠人物,門族昌盛,(崔)從、頲之後,實富名流。
    • 贊曰:漢代荀、陳,我朝崔、杜。有子有弟,多登宰輔。[2]

子孫

  • 崔涓,字道源,御史大夫
    • 崔仁魯,字化元
    • 崔仁矩
    • 崔仁寶,字國華
  • 崔潼,字為中

注釋及參考文獻

  1. 存檔副本. [2008-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0).  已忽略文本「2008-11-20」 (幫助)《新唐書》卷七十二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6-20.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七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二
  4.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二
  5. 5.0 5.1 《舊唐書》卷一十七下
  6. 《冊府元龜》誤作崔珙為「新授鎮南節度使」。
  7. 開成元年(936年)十二月,薛元賞被任為武寧軍節度使,可見當時崔珙已離任。
  8.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
  9. s:禱雪終南廣惠廟奏
  10. 10.0 10.1 10.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六
  11. 當時京兆尹為鄭復
  12. 12.0 12.1 《新唐書》卷八
  13. 《舊唐書·武宗紀》《冊府元龜》作二月誤作以戶部尚書判度支守本官拜相。
  14. 《舊唐書》卷四十九
  15. s:授崔珙同平章事制
  16. 《新唐書》卷五十四
  17.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
  18.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四
  19. 19.0 19.1 《舊唐書》卷一十八上
  20. 《舊唐書》卷二十四
  21. s:請定祀九宮儀注奏(會昌二年正月太常禮院)
  22.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一
  23.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
  24.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三
  25. s:加尊號赦文
  26.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八
  27. 《舊唐書》本傳作崔琯因崔珙罷相受累被罷免節度使,歸東都,卒於五年(845年),疑誤。
  28. 但當時並無皇太子,這完全只是榮銜。
  29. s:周公祠靈泉奏狀
  30. 《周公祠靈泉記》
  31. s:答崔珙奏敕
  32. s:謝賜手詔表
  33. 《周公祠靈泉碑並題奏狀及敕批答》
  34.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八
  35. s:貶崔珙太子少師分司東都制
  36. 張季戎墓誌》
  37. 《芝田錄》
  38. 沈珣《授崔珙鳳翔節度使制》
  39. 其去世當在大中八年裴識被任為鳳翔節度使前。
  40. 《舊唐書·楊收傳》載崔珙罷相為淮南節度使時以太常博士楊收為觀察支使。崔珙未曾為淮南節度使,誤,應為崔鉉。可參考《新唐書·楊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