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夷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夷行
出生 8世紀
唐朝
逝世 844年10月3日
唐朝
職業 唐朝官員

陳夷行(8世紀-844年10月3日[1]),字周道潁川許昌(今屬河南)人。他在唐文宗唐武宗年間兩度擔任宰相,被視為牛李黨爭李黨的領導人物。

背景、早年經歷

陳夷行生年不詳。他的祖父叫陳忠,父親叫陳邕,字崇福,號南山,史志記載,生於唐初,唐中宗神龍初進士,官至太子太傅。他有陳夷則陳夷錫陳夷實三兄弟。[2]他這一支原本定居於江東,後世代客居潁川。元和七年(812年),陳夷行進士及第,[3]被一些節度使辟入幕府。唐敬宗寶曆年末(825年 - 827年),陳夷行在東都洛陽侍御史改虞部員外郎。[4]

唐文宗年間

拜相前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召陳夷行來長安為起居郎、史館修撰,與同僚蔣系沈傳師鄭浣李漢宇文籍蘇景胤等受詔撰奉詔撰《憲宗實錄》。[5][6][7]次年(830年)實錄修成獻上後,陳夷行以起居舍人受賞錦彩銀器,[8]改任司封員外郎。五年(831年),升任吏部郎中,四月召充翰林學士。太子中舍人程修己奉文宗命作竹障數十幅,作成後又另外為之作詩,文宗命陳夷行等和之,盛傳於世。[9]八年(834年),陳夷行兼充皇太子李永侍讀,與王起為同僚,[10]奉詔每五天就入長生院侍太子講經。文宗召他對答,面賜緋衣牙笏,遷諫議大夫、知制誥。九年(835年)八月,改太常少卿,知制誥、學士侍講如故。[4]又經過幾次遷官後,陳夷行擔任工部侍郎。[3]

拜相期間及以後

開成二年(837年)四月,時任將仕郎、守尚書工部侍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兼皇太子侍讀、上騎都尉、賜紫金魚袋的陳夷行進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實質宰相[11][12]李石鄭覃共事。[13]次年(838年),李石辭職,楊嗣復李珏拜相,陳夷行在表達政見上很誠實,認為楊嗣復弄權,在議政時常與楊爭執。陳夷行稱病請辭,文宗不許,還派宦官去他家慰勞。此後,陳夷行繼續頻繁彈劾楊嗣復(柏楊等人以此認為陳、鄭屬李黨,而楊、李屬牛黨)。[14]尤其是在同一年二月,楊嗣復力主將同為牛黨領袖且正被外貶的前宰相衡州司馬李宗閔升官並遷到更近於長安的地方時,陳夷行強烈反對,與鄭覃都認為李宗閔養成奸臣鄭注,罪惡勝過唐玄宗時奸相李林甫[15]他還舉寶曆初年李續之張又新、蘇景胤等為朋黨危害朝廷之事,稱他們當時號「八關十六子」,並在楊嗣復和李珏反對時舉舜逐四凶天下治的例子,建議朝廷不要顧惜這十多個奸人。[16][17]李珏、李固言、楊嗣復也傾軋鄭覃、陳夷行、李德裕。此後,政事上的爭論由於黨爭而變得複雜,文宗難以駕馭政務。[18][19]七月,楊嗣復擬除王彥威忠武節度使史孝章邠寧節度使。在延英殿問對時,文宗問陳夷行曰:「昨日任命的二鎮節度使恰當嗎?」陳夷行對答:「只要出自聖心就恰當。」楊嗣復說:「若出自聖心就恰當,即人情皆暢快。如事情一旦過當,臣下豈能無言?」文宗曰:「真的如此的話,朕當然無私。」陳夷行說:「數年來,奸臣竊權,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權柄。」楊嗣復說:「齊桓公用既是仇人又是俘虜的管仲,豈有太阿之慮?」文宗不悅。仙韶院樂官尉遲璋授王府率,右拾遺竇洵直當衙爭論伶人自有本色官,不合授清秩(高位閒職)。鄭覃認為這樣的小事,不足當衙論列,且王府率是六品雜官,不是清秩,竇洵直此舉是圖名。楊嗣復則說曾聽聞竇洵直性幽,不足為怪。陳夷行說:「諫官當衙只合論宰相得失,不合論樂官。但他已表達了論點,須處置。今後樂人每七八年准其轉一官職,不然加手力課三倍。」文宗決定改尉遲璋官職,授其光州長史,賜竇洵直絹百疋。陳夷行不久轉門下侍郎。文宗在紫宸殿議政時論及天寶年間政事不甚佳,陳夷行說:「陛下不可移權與人。」指楊嗣復專權。楊嗣復說:「夷行之言容易,唐太宗房玄齡十六年、魏徵十五年,何嘗失道?臣以為用房、魏多時不為不理,用邪佞一日便足。」[3][4]

文宗年間,任用郭薳坊州刺史,右拾遺宋邧認為不可,郭薳果然因貪贓身敗名裂。文宗想要賞賜宋邧,陳夷行諫止,認為宋邧作為諫官只是在盡本分,如果因為說對一件事就加官進爵,恐怕會滋生他的私心。[3][4]

由於屢次和楊嗣復爭鬥,又和鄭覃相好,連唐文宗也終於開始厭惡他,恩禮漸漸疏薄。四年(839年),文宗表揚判度支杜悰的才幹,楊嗣復、李珏推薦杜悰任戶部尚書,陳夷行則認為此事應由皇帝自己決斷,而李珏則指出陛下既然任用了宰相,就不該懷疑。五月,文宗於延英殿問政事,問誰記錄監修,李珏說:「是臣之職。」陳夷行說:「宰相所錄,恐怕掩蔽聖德,自盜美名。臣之前頻頻言及,是不欲威權在下。」李珏碩:「夷行此言,是疑宰相中有賣威權、貨刑賞者。不然,為什麼身為宰相而出此言?臣累奏求退,若成為親王之傅,是臣之幸。」鄭覃說:「陛下開成元年、二年政事至好,三年、四年漸不如前。」楊嗣復說:「元年、二年是鄭覃、夷行用事,三年、四年臣與李珏同之。臣蒙聖慈擢處相位,不能悉心奉職。鄭覃說『三年之後,一年不如一年』,是臣之罪。即使陛下不誅夷,臣也應當自求泯滅。」楊嗣復多次請辭,文宗正委他以政事,最終於當月罷免了陳夷行、鄭覃,[11][16][17]罷陳夷行為守吏部尚書,[19]九月又改任他為檢校禮部尚書,出為華州鎮國軍防禦使。[3][4][15]任內表進士劉瑑為判官。[18]

唐武宗年間

五年(840年),唐武宗繼位後,以李德裕為首席宰相,任陳夷行為檢校禮部尚書,又召為御史大夫,七月又任他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20]銀青光祿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進尚書左僕射,[3]上柱國[21]會昌元年(841年)三月,由於被懷疑不支持武宗登基,楊嗣復、李珏已被罷相,逐出長安。當權宦官仇士良又彈劾文宗信任的宦官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武宗賜死兩人,還想派宦官去命受到牽連的楊、李自殺。杜悰向李德裕指出任由皇帝濫殺大臣不是明智的行為,於是李德裕、陳夷行、崔珙、崔鄲都屢次勸諫武宗,還邀樞密使至中書省使入奏。最後楊、李逃脫死罪,改為遠貶。[19]李德裕、陳夷行、崔珙、李紳等奏唐憲宗有恢復中興之功,請求為百代不遷之廟,武宗認為此論至當並繼續議論此事,卻最終未能執行。[1]

後來,黠戛斯擊敗長期依附唐朝的回鶻,回鶻殘部向唐朝邊境遷移。其中一支主要的殘部由嗢沒斯率領,接近天德城尋找糧食援助,想投降唐朝。把守天德的田牟建議拒絕嗢沒斯投降,並由朝廷軍隊聯合吐谷渾沙陀党項部落攻擊嗢沒斯。八月和閏八月,朝廷議論此事時,李德裕則主張接受嗢沒斯的投降並提供糧食。陳夷行反對李德裕,認為這是幫助敵人。在李德裕堅持下,陳夷行不敢言,武宗最終同意了李德裕的意見。[19][22][23]

二年(842年)正月,崔珙、陳夷行奏定左右僕射上事儀註:「僕射剛上任,受四品官拜。左右丞、吏部侍郎、御史中丞皆為僕射拜於階下,謂之'隔品致敬'。准禮,皇太子見上台群官,群官先拜而後答。僕射與四品官並列朝廷,不容獨優。之前鄭餘慶著《僕射上儀》,謂隔品官無亢禮,時竇易直任御史中丞,議不可。等竇易直自己做了僕射,就忘了之前所議,當時鄙厭之。臣等不願以失禮為時人所笑。且開元元年,以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位次三公,三公上日答拜,而僕射受之,不對。望敕所司約《三公上儀》,著定令。」[24]詔可。之前多朝為此事紛議不決,至陳夷行此奏就定下來了。五月,嗢沒斯來長安覲見,六月陳夷行因腿腳不便告老,罷為太子太保,以右僕射、平章事改檢校司空,兼河中尹、御史大夫,充河中節度、晉絳慈隰觀察等使。[11][19][25]三年(843年)五月,他治下的軍隊在李德裕監督下參與了對叛將劉稹的討伐,[26]以步騎一千守翼城,步兵五百增援冀氏。[27][28]他於四年(844年)卒於任上,[3][29]時為檢校司徒。贈司徒。[1][4][30]

作品

參看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舊唐書》卷一十八
  2. 《新唐書》卷七十一
  3. 3.0 3.1 3.2 3.3 3.4 3.5 3.6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一
  4. 4.0 4.1 4.2 4.3 4.4 4.5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三
  5.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九
  6. 《新唐書》卷五十八
  7.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二
  8. s:答路隨等上憲宗實錄詔
  9. 溫憲《唐集賢直院官榮王府長史程公墓志銘(並序)》
  10.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五
  11. 11.0 11.1 11.2 《新唐書》卷八
  12. s:授陳夷行平章事制
  13.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
  14. 《柏楊資治通鑑》卷五十九
  15. 15.0 15.1 《舊唐書》卷一十七下
  16. 16.0 16.1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
  17. 17.0 17.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四
  18. 18.0 18.1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二
  19. 19.0 19.1 19.2 19.3 19.4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六
  20. 此從《舊唐書·武宗紀》《舊唐書》本傳。《資治通鑑》《新唐書·武宗紀》作會昌元年三月以御史大夫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21. s:授陳夷行左僕射制
  22.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四
  23.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
  24. s:僕射上儀依三公奏
  25. 此從《舊唐書·武宗紀》。《舊唐書》本傳作十一月出任河中節度使。
  26. 李德裕《討劉稹制》
  27.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
  28.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七
  29. 《舊唐書·武宗紀》作卒於河東節度使任上,誤。
  30. 李德裕《贈陳夷行司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