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原圖鏈接巴薩諾瓦

巴薩諾瓦(Bossa Nova)是一種融合巴西森巴舞曲和美國酷派爵士的一種「新派爵士樂」,承襲choro和samba-canção的部分特色而又自成一格,乍聽簡潔輕快。巴薩諾瓦結構複雜;樂器的音階或和絃轉換的行進方式變幻莫測,往往乍聽下以為可以掌握旋律的起落和節奏,和絃一轉換後即捕捉不及。

它的旋律可以是行板中板 。在巴西官方語言葡萄牙語裡指「嶄新形態」(NewStyle),它作為一種音樂誕生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58年。

目錄

語源

巴薩諾瓦(Bossa Nova)是葡萄牙文,「Bossa」原意是演奏森巴時的自然風格與氣質,「Nova」則是新的意思。結合起來,巴薩諾瓦就是一種融合了傳統巴西森巴(samba)節奏與啼樂(choro)的一種「新派音樂」。正統的巴薩諾瓦的起源是南美洲巴西土生土長的音樂,之後流傳到北美洲之後廣為爵士樂壇所喜愛,由美國爵士樂手大力推廣。也因此「巴薩諾瓦是拉丁爵士的一種」的這個印象,已經是後來的事情了。

 
原圖鏈接巴薩諾瓦

風格

巴薩諾瓦的字面意思是「新節奏」,原來是一種拉丁音樂,聽起來輕鬆柔和、慵懶甜美、浪漫性感。與傳統南美拉丁音樂不同的是,巴薩諾瓦不像森巴倫巴(Rumba)那樣節奏強烈,拋棄了巴西音樂傳統密集的鼓點而採用旋律以表現,故除擁有南美音樂的熱情外,還帶有一份慵懶和輕鬆的感覺。

歷史

巴薩諾瓦在1950年代末期的巴西興起。1959年,由法國導演馬歇爾·卡慕Marcel Camus執導的巴西電影《黑人奧菲爾Black Orpheus》勇奪康城電影節奧斯卡金球獎三項最佳外語片獎;帶有巴薩諾瓦風格的電影主題曲〈A Felicidade〉和〈Desafinado〉風行一時,人們開始對巴薩諾瓦產生興趣。1960年代美國更掀起一陣巴薩諾瓦風潮,延燒到世界各地,影響了往後1970、80年代的電影及流行音樂。

在60年代初,Bossa Nova的清新暖風吹遍了美國爵士音樂界。它混合了巴西音樂的節奏,美國冷爵士和前衛的歐洲古典和聲。當時,美國爵士界已變得兩極分化不是硬波普(Hard Bop)就是處於上升階段的前衛爵士。而且那時的爵士只能以令人肅然起敬的經典曲目作為基調,在更深入人心的搖滾樂和流行樂中苟延殘喘。這時Bossa Nova便成了一種能夠成功的新樂風。

 
原圖鏈接巴薩諾瓦:Getz_Gilberto

正統的Bossa Nova節奏柔和但彈奏有力。它源於巴西的桑巴,有着一系列非洲音樂的不規則的節奏模式(Rhythempattern)使用任何各種打擊樂器,如錫罐,手鼓,扭鈴。Bossa Nova的先鋒人物把去除了桑巴音樂中的嘈雜聲和複雜性,降低了音量卻仍保持其優美的音律。他們在非電聲吉他中加入了獨特的跳躍式的節奏,平緩的旋律與歌詞(葡萄牙語或英語),常常帶出一種淡淡的感覺。另一方面,源自於德彪西和拉威爾的複雜和聲在許多方面解決了當時JAZZ不能解決的問題。Bossa Nova打開了一道通往另一種樂風的大門。而且最明顯的是建立了一種爵士樂手均可採用的偉大的樂風。

在Bossa Nova誕生以前,對美國人來說,巴西音樂就等於Carmen Miranda頭頂着一籃水果那樣一成不變,相反地50年代個別聽覺開放的巴西人開始認真欣賞美國的爵士樂,尤其是由Chet Baker,Gerry Mullingon等人發起的西海岸冷爵士樂。到了1953年,巴西吉他手Laurindo Almeida 在與美國薩士風手Bud Shank合作的一些早期唱片中開始探索一種類似Bossa Nova的節奏。這些唱片在巴西也得到了良好的反應。當中,一位年輕的歌手Joao Gilberto把這種探索推進了一步。他用吉他彈奏出一種特別的節奏。這種節奏成為了Bossa Nova的基礎節奏。當時一名作曲家Antonio Carlos Jobim則寫出了幾首有着前衛和聲的新歌。

1958年Joo Gilberto(一般認為他是bossa Nova的創建人)以一首Jobim的《Chega De Saudade》大受歡迎。這標誌着一場音樂運動在巴西開始。Jobim與Luiz Bonfa為一場名為《Black Orpheus》的歌劇編寫了插曲,該劇在1959年拍成電影。當中的《Manhade Carnaval》和《Sambadeorfeo》等歌風靡全世界。在這部電影的原聲大碟中,以往熱情奔放的桑巴節奏變成了緩和的Bossa Nova。

不過直到1962年Bossa Nova才在北美取得突破。當時Charlie Byrd,一個從美國國務院舉辦的南美巡迴演出中成名的吉他手,說服了Sten Getz 與之錄製了一張Bossa Nova的唱片《JAZZ SAMBA》。裡面的一首《Desafindo》突然之間就成了熱門歌曲。Getz一夜成名。作曲人Jobim也倍受關注。於是Bossa Nova成了眾人關注的目標。大小唱片公司都紛紛推出印有Bossa Nova字樣的唱片。甚至是Miles Davis也發行了Bossa Nova的唱片--當中大多數在今天仍廣為人知。在1962年11月2日一群巴西音樂家湧入紐約,參加了在卡耐基音樂廳舉行的第一屆北美Bossa Nova音樂節。這場音樂會證明是一次音樂上的慘劇,但它畢竟給美國的音樂史留下了印記。

人們對Bossa Nova的狂熱到了1964年很多人預言Bossa Nova已經衰敗,但Getz,Jobim, Gilberto夫婦證明了那些危言聳聽的人是錯誤的。那年他們合作發行的專輯《Getz/Gilberto》中的一首《The Girl From Ipanema》收到了大量樂迷的喜愛,該專輯成為1965年格蘭美音樂最佳年度專輯大獎、最佳爵士樂器/個人/樂隊大獎和最佳非古典樂專輯策劃大獎。《The Girl From Ipanema》更獲得年度唱片大獎。這是爵士樂第一次得到格蘭美年度專輯獎,也是Bossa Nova唯一一次得到這樣殊榮。「JAZZ SAMBA」的製作人確實是一名可靠的巴西音樂領軍人。他為VERVE和A&M製作了幾張宏麗的巴西風格的唱片。當中有Getz,Jobim,Paul Desmond等人。而一位來自巴西的鋼琴手Sergio Mendes則帶來了一種新的混雜着Bossa Nova與女聲的性感樂風。他所帶領的「BRASIL66」製作了幾首熱門歌曲。在1967年Frank Sinatra最終也同Jobim合作灌錄唱片。這一舉措無疑正式地為Jobim及跟隨者建立了一座豐碑。

 
原圖鏈接巴薩諾瓦

然而到了70年代,Bossa Nova的命運在美國一落千丈,有限的幾首優秀Bossa Nova作品的過度曝光和聽眾對不帶電聲的爵士樂興趣的下降更加速了這一變化。當時巴西爵士的影響力從巴西海岸轉入內陸。敲擊手如Airto Moreira開始將有着熱帶風情的樂器和複雜的民謠節奏引入Mils Davis ,Weather Report等人的音樂中,於是就有了第一版的Returntoforever以及Airto 本人的版本。在巴西,一場名為熱帶主義的電子化運動開始了。為首是Nascinmento。在那裡主要是由於受到美國的影響,爵士樂逐漸開始屈從於搖滾樂。

到了80年代中期,一次沒那麼商業化,但更持久和更集各家所長的巴西音樂風再度捲起。並在世界音樂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使得深受爵士影響的巴西人,如DjavanIvanlins得到世人的重視。Jobim也再次開始巡迴演出。他的地位逐漸提升至可與Gershwins相提論。

著名音樂人

 
原圖鏈接小野麗莎:巴薩諾瓦風格的代表
  • Antonio Carlos Jobim(1927-1994,巴西作曲家,巴薩諾瓦之父)
    • The Girl From Ipanema
    • Meditation
    • Água de Beber
    • Desafinado
    • Corcovado
    • How Insensitive一
  • 小野麗莎(Lisa Ono,小野リサ)
  • Astrud GilbertoAstrud Gilberto(João Gilberto前妻)
  • Rosalia de Souza
  • Cibelle
  • Stan Getz(1927-1991年)
    • The Girl From Ipanema
  • 許哲珮 (Peggy Hsu)
  • 王若琳 (Joanna Wang)
  • 王儷婷 Olivia Ong
  • clementine橘兒

在亞洲的發展

日本在1960年代中期就流行巴薩諾瓦,聞名國際的薩克斯風渡邊貞夫就是日本推動巴薩諾瓦的先鋒。[1][2]日本的許多音樂人常表演巴薩諾瓦;除渡邊貞夫外,還有李敬子[3]小野麗莎[4]鈴木重子等爵士藝人,都有不少巴薩諾瓦的作品,其中小野麗莎更被定位為巴薩諾瓦歌手。

踏入21世紀,巴薩諾瓦在台灣開始有流行的趨勢,頻頻在電視廣告、咖啡館、書店中出現,可說是歷久彌新的「新節奏」。

巴薩諾瓦(Bossa Nova)音樂的代表人物小野麗莎

小野麗莎1962年生於巴西的一個日本家庭,此時巴薩諾瓦(Bossa Nova)已經風靡美國、日本等地。

葡萄牙文Bossa代表的是一種拉丁雙人舞節奏,Nova則是「新」的意思。

巴薩諾瓦的意思就是指一種融合了傳統巴西桑巴節奏與音樂的一種新派音樂。後來巴薩諾瓦傳到美國,並被爵士樂手大加推廣,進而風靡全球。由於巴薩諾瓦音樂能讓人感覺到柔和、舒服、慵懶等,所以被很多人用來當作曬太陽時、喝茶時的背景音樂,起到放鬆、休閒的作用。

15歲時,小野麗莎拿起吉他開始唱歌。除2005年外,從1989年至今,小野麗莎每年都有新專輯面世。足見她被世界聽眾追捧的程度。2001年,北京的歌手葉蓓在新專輯《雙魚》中,曾常識巴薩諾瓦。但因為相對於內地市場,此舉還屬「超前」,造成了這張專輯銷量不佳。不過此後,隨着網絡的進一步發達和城市白領階層的迅速擴大,巴薩諾瓦這種很休閒的音樂漸漸被更多聽眾接受。

談到巴薩諾瓦音樂,已被認為是巴薩諾瓦代言人的小野麗莎直言她對這種音樂的熱衷和堅持:「從15歲到現在,我對巴薩諾瓦的理解大體是沒有變化的。只是由於加入了30餘年來不同的經驗和經歷感受,所以現在聽眾會聽到一些小變化,但音樂本身還是很精彩的。」

參考文獻

  1. 渡邊貞夫: 流動現場實況終極精選. JVC VICTOR ENTERTAINMENT. 2006-10-15 [2009-01-19]. 
  2. 渡邊貞夫. 博客來爵士音樂館. [200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3). 
  3. 李敬子. 博客來爵士音樂館. [200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 巴薩諾瓦代表人物小野麗莎下月開唱. 新浪網. 2008年12月9日 [2009-01-19]. [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