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他海峽
巽他海峽(Sunda Strait):印度尼西亞語作Selat Sunda,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的狹窄水道(東經105度40分,南緯6度0分),溝通太平洋的爪哇海與印度洋,長約120千米,一般寬22-110千米。海峽中有幾個火山島,最著名的是喀拉喀托島(Krakatoa)。1942年3月日軍和美軍在此發生遭遇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巽他海峽[xùn tā hǎi xiá] | 外文名稱 | Sunda Strait | ||
位於 | 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 | 寬 | 26-110千米 | 地理坐標 | 東經105度40分,南緯6度0分 |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狹窄水道(東經105度40分,南緯6度零分),寬26千米,溝通太平洋的爪哇海與印度洋。海峽中有幾個火山島,最著名的是喀拉喀托島(Krakatoa),1883年的爆發,
摧毀300個村鎮,死亡人數約36000人。1942年3月日軍和美軍在此發生遭遇戰。
巽他海峽(Sund Strait) 位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溝通爪哇海與印度洋的航道,也是北太平洋國家通往東非、西非或繞道好望角到歐洲航線上的航道之一。中國明代鄭和曾率領遠洋船隊穿過此水道。
海峽長約150千米,寬22-110千米,水深50-80米,最大水深1080米。海峽地區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帶,多火山活動。海峽內的喀拉喀托火山在平靜了200年後的1883年8月27日再次大爆發,其聲音傳到3000千米以外的馬尼拉,噴出的碎屑物質升到25千米以上的高空,煙雲升至70-80千米以上,火山灰瀰漫到相距160千米的雅加達,如同濃霧降臨,火山微塵滯留空中數月不散。
火山爆發引起的大海嘯在近海浪高達35米,波及印度洋,甚至西歐。火山的劇烈活動不僅使噴發出的大量火山物降落到海峽和周圍地區,而且改變了海底地形,水深變淺,崎嶇不平,阻礙了20萬噸以上巨型輪船的順利通行。巽他海峽的海水既淡且暖,鹽度31,水溫達21℃以上。
目錄
戰略地位
由於巽他海峽水深,峽底多為泥、沙、石、貝質,因而非常適於潛艇的水下航行,但由於航道狹長,最窄處僅有3.3千米,戰時也極易遭到封鎖。美國海軍對巽他海峽的使用日益增多,它已經成為美海軍第7艦隊往來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海上航道之一,也是北太平洋國家通往東非、西非或者繞道好望角到歐洲航線上的航道之一。
自然條件
巽他海峽地區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帶,多火山活動。
航路歷史
巽他海峽呈東北-西南向,最窄處24千米,海峽東部水深很淺,最淺處僅深20米,加上沙州、大浪和人造的障礙物如爪哇島近岸的石油鑽塔,都使船隻難以航行。雖然如此,巽他海峽在數個世紀以來都是重要的航道,尤其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把它用作通往印尼香料群島(英語:Spice Islands)的通道。淺而窄的海峽,加上海圖不足,使大型的船隻難以通行,這些船隻因而改行馬六甲海峽。
經濟作用
橫亘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印度尼西亞群島由一萬三千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星羅棋布的島嶼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水上通道,在世界海洋交通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望加錫海峽、龍目海峽和巽他海峽,這三條海峽是穿越印度尼西亞群島,溝通兩大洋的海上咽喉要道。
巽他海峽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長約120千米,一般寬22-110千米,平均水深遠遠超過馬六甲海峽,非常適於大型艦船通航。巽他海峽因此成為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戰略通道之一。來往於歐洲與香港、日本之間的艦船常常經此。
軍事作用
今天的世界經濟是一個全球化的經濟,90%的世界貿易運輸是通過海運實現的,儘管陸地運輸和空運也將快速增長,但是,據預測,到2010年國際海運集裝箱的噸數還將翻一番。
美海軍之所以堅持要控制馬六甲海峽、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朝鮮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格陵蘭-冰島-聯合王國海峽、巴拿馬運河、佛羅里達海峽、阿拉斯加灣、非洲以南和北美航道等16個海峽是因為這些海峽,分別為經濟發達地區的洲際海峽、溝通大洋的海峽、唯一通道的海峽和主要航線上的海峽,它們均為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可扼控艦船航行和縮短海上航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意義,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巽他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水道。巽他海峽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是溝通爪哇海與印度洋的通道,是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經爪哇海至東非和繞道好望角去西非、歐洲的海上要衝,是美海軍第7艦隊艦隻從西太平洋赴印度洋或從印度洋返西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42年海戰
巽他海峽海戰1942年3月1日日本海軍在荷屬東印度群島巽他(Sunda )海峽附近截擊英、美軍艦的海戰。
盟國聯合艦隊在蘇臘巴亞海戰失利後,受傷的英國埃克塞特(Exeter)號重巡洋艦在英、美各1艘驅逐艦護送下,於2月28日晚離開蘇臘巴亞港,企圖通過巽他海峽逃至錫蘭(今斯里蘭卡)。次日上午被日軍巡邏飛機發現,隨即遭到日軍4艘重巡洋艦及從龍驟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攔截,並與英驅逐艦1艘同被擊沉。
吊橋
此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吊橋
儘管面臨地震威脅和各種貪污腐化的可能,印度尼西亞政府還是決心要在世界上地震最頻發的地帶--巽他海峽(SundaStraits)建造一座全球規模最大的吊橋。因為大橋的建成將大大方便兩岸居民生活,加速兩地貿易往來。[1]
根據規劃,印尼政府計劃建造的這座橫跨巽他海峽的大橋,長約29公里,其中包括一段2.5千米長的懸吊路段,大橋建成後將把印尼人口最稠密的兩座島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連接起來。
據最初預算,巽他海峽大橋的建造費用將耗資100億美元。此計劃尚處於"前期可行性"研究階段。這個階段的調查工作預計2009年完成,隨之展開的可行性研究則預定2013年完成。
火山
巽他海峽地區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帶,多火山活動。最著名的是南端入口處的喀拉喀托火山。
喀拉喀托火山位於爪哇和蘇門答臘兩島間巽他海峽(Sunda Strait)內的火山。1883年發生猛烈的噴發是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亞洲活火山,為第四紀噴發的火山。也是近代噴發
最猛烈的一座活火山。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與爪哇島之間的巽他海峽南口的拉卡塔島。
海拔813米 。自上一個世紀以來發生過一系列的噴發。最初火山口及火山錐都沒于海中,露出海面以上的部分成為海上小島。以後火山再度噴發,在老的火山口內形成一些新的火山錐,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島嶼。
以後又幾經噴發,其中以1883年8月27日的大爆發最猛烈,噴出大量石英安山岩質浮石及火山灰,使原有75 平方千米的海島(火山所在地)崩毀三分之二。
火山灰直達80多千米的高空,長時間飄蕩全球,使此後整整一年在地平線上的日照呈現奇妙的紅暉。火山爆發時,3500千米以外可聞爆炸聲,而80萬平方千米的範圍布滿了下落的火山灰。
火山爆發時強烈的氣流甚至摧毀了1300千米以外位於馬來半島吉蘭丹與丁加奴兩州的部分森林。這次火山爆發還引起強烈的地震和海嘯,海浪高達30-40米,摧毀了附近許多城鎮和村莊,死亡3萬多人。
環抱的火口湖深達274米。在殘餘的島嶼之上覆蓋了厚達100米 的火山灰及浮石層。
1928年火口湖中冒出一座新山峰,被命名為阿納喀拉喀托。此後,在1935年、1941年年又多次噴發。50-70年代仍有噴發活動,平時多冒蒸氣。70年代起,供旅遊、體育及科研工作者登山觀察。
1928年初,一座火山錐突出海面,到1930年已變成一座小島,名為阿納喀拉喀托(Anak Krakatau, 意為"喀拉喀托之子")。從那時起,火山活動斷斷續續地發生,這座火山錐現已繼續升高到海面以上約300米。
當地時間2018年12月22號晚上9點剛過,喀拉喀托火山發生噴發,隨後在9點半左右,海嘯發生,而月圓引發漲潮又加劇了海嘯威力。印尼方面表示,此次海嘯可能是由喀拉喀托火山噴發引發海底滑坡所致。[2]
旅遊資源
巽他群島(Sunda Islands)馬來群島組成部分。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由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組成。主要島嶼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馬都拉島、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帝汶島、龍目島、松巴哇島、佛洛勒斯島和巴厘島等。面積140萬平方千米。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文萊。葡萄牙殖民者初到此地時,巽他僅為爪哇島西部一小國名。爪哇和蘇門答臘之間的海峽由此稱為巽他海峽。後鄰近島嶼總稱巽他群島。印度尼西亞獨立後將小巽他群島稱努沙登加拉群島。
海峽兩岸
賈里達
印度尼西亞西瓜哇省七十年代興建的旅遊勝地。東距雅加達160千米,有公路和鐵路可通。面臨巽他海峽,林木蔥籠,溪水清澈,沙灘潔白。旅遊點包括附近的烏戎庫隆自然保護區(有日益稀少的獨角犀牛)、鳥島(面積8公頃,非澳兩洲遷徙鳥的中途站,鳥巢滿枝)及45千米外的喀拉喀托火山。
地質
巽他海峽的形成可能和公元416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有關。印尼古書記載當時喀拉喀托火山猛烈噴發時,導致巽他海峽原本的陸地下沉入海底,將爪哇大島一分為二。
視頻---巽他海峽附近海嘯災害至少430人死亡159人失蹤
參考來源
- ↑ 印度尼西亞要建造一座全球規模最大的吊橋,新浪網,2007年10月31日
- ↑ 海嘯威力,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