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原《广东商学院学报》)是广东财经大学主办的以研究经济理论、经济管理和法经济学为主的财经综合类学术期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特色栏目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创刊于 1986 年,曾用名《商学理论与实践》、《商学论坛》, 1998年公开发行, 2014 年改用现名。现为双月刊,大16开,96页,单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自创刊以来,《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热诚为教学、科研服务;始终把提高办刊质量、突出学报特色放在首位,在策划上注重选题的前瞻性、时代性,在选稿上重视文章的创新性、学术性,在编辑时关注细节、精益求精,追求标准化、规范化。近年来学报既注重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团队,力求法商融合之特色,又注重凸显地缘优势,展示粤商研究之成果,刊登了一批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学术水平、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 [1]。《广东财经大学学报》设有粤商与广东经济、经济理论与探索、金融与资本市场、财税与公共管理、公司财务与会计、企业与商务经济、城镇化与农村经济、法和经济学等栏目 。经过几代主编、编辑的不懈努力,《广东财经大学学报》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各项评刊指标在全国同类院校学报中位居前列。
目录
办刊历史
1986年,《商学理论与实践》创刊。
1988年,更名为《商学论坛》;同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
1999年,更名为《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1年,《广东商学院学报》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
2014年,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主要栏目
特色栏目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设有经济随笔、学术争鸣、粤商研究等特色栏目。
报道内容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既注重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团队,力求法商融合之特色,又注重凸显地缘优势,展示粤商研究之成果,主要刊登经济领域及相关学科有一定学术水平,有创新性或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反映中国国内外学术新动向、新理论的综述;尤其重视发表具有广东地域特色,对该地区经济建设有一定理论意义的原始研究成果。
人员编制
据2018年6月《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编辑3人。
编辑:欧翠珍、胡慧河、杨小川
合作交流
2012年12月14日,《广东商学院学报》编辑部成员参加了在广州市荔湾区沙面会馆举行的“人文岭南·学术圆桌”2012年终论坛,论坛主题为“十三行与世界文化名城培育”。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被中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收录。
研究发表
据2018年6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2751篇。
据2018年6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广东财经大学学报》载文量为1767篇。
影响因子
据2018年6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广东财经大学学报》总被下载656135次、总被引13433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732、(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157。
据2018年6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广东财经大学学报》被引量为4748次、下载量为52320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影响因子为1.06,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928名,大学学报(经济管理)(57种)中排第9名。
荣誉表彰
2002年,《广东商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
2006年,《广东商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规范获奖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为教学、科研服务;始终把提高办刊质量、突出学报特色放在首位,在策划上注重选题的前瞻性、时代性,在选稿上重视文章的创新性、学术性,在编辑时关注细节、精益求精,追求标准化、规范化。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委会领导
主编:于海峰
主任、副主编:何剑
编辑室主任:汤菲
综合岗副主任科员:谢文亮。
视频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学术论文有哪几种分类 ,搜狐,2020-07-02
- ↑ 学报是什么级别 学报都有哪些级别,搜狐,2019-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