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親王奕劻
慶密親王奕劻(Template:標音;滿語:ᡳ
ᡴᡠᠸᠠᠩ,轉寫:I Kuwang;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8日),愛新覺羅氏,乾隆帝弘曆曾孫,不入八分輔國公綿性長子。光緒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封世襲罔替慶親王。清末新政代表人物、主要發起者,曾任領班軍機大臣,廢軍機處和大學士後,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慶親王奕劻 | |
---|---|
奕劻 | |
第1任大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 | |
任期 1911年5月8日-1911年11月16日 (宣統三年四月初十日—宣統三年九月二十六日) | |
君主 | 溥儀 |
副職 |
那桐 徐世昌 |
前任 | 無(新頭銜) |
繼任 | 袁世凱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道光十八年二月二十九 1838年3月24日 清帝國北京城 |
逝世 |
民國六年 1917年1月28日 (79歲) 京兆地方北京市西城區定阜街3號慶王府 |
國籍 |
22x20px 中華民國 |
目錄
生平
- 道光十八年二月二十九(1838年3月24日)出生[1]。
- 道光三十年(1850年)襲輔國將軍。咸豐二年(1852年)正月封貝子。十年(1860年)正月,上三十萬壽,進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同治帝大婚,加郡王銜,授御前大臣。
- 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命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十月,進慶郡王。十一年九月,會同醇親王辦理海軍事務。十二年二月,命在內廷行走。十五年(1889年)正月,授右宗正。光緒大婚,賜四團正龍補服,其子載振頭品頂帶。二十年(1894年),太后六十萬壽,懿旨封慶親王。[2]
- 二十四年(1898年)封世襲罔替親王(鐵帽子王)。
- 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庚子事變中,留京會同李鴻章與各國議和。二十七年六月,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奕劻仍總理部事。十二月,加載振貝子銜。
- 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授奕劻軍機大臣,仍總理外務部如故。尋命總理財政處、練兵處,解御前大臣以授載振。三十四年(1908年)以親王世襲罔替。
- 宣統三年(1911年)出任首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組成慶親王內閣。武昌起義後,邀請袁世凱代其出任總理大臣,自任弼德院總裁。後配合袁世凱勸隆裕太后同意宣統退位。民國後,據說與其子載振攜袁世凱賄賂之匯豐銀行兩百萬銀元巨資[3]遷居天津英租界,後來又遷回北京西城區定阜街3號慶王府。
- 1917年1月28日病死青島[4],奕劻的家人請求遜帝溥儀賜予諡號,內務府把擬定的諡號「哲」送交溥儀,溥儀在當天患感冒沒有上課,無法與師傅們商量,只好自己決定,他沒有採納內務府擬定的諡號,另寫了幾個惡諡「謬」、「丑」、「幽」、「厲」等,溥儀的生父醇親王載灃勸說另賜個好諡號,溥儀拒絕,說,「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怎麼可以給個美諡?只能是這個:丑!謬!」 載灃又建議用「獻」做諡號,哄騙溥儀這有個犬旁,不是好諡,溥儀直接哭出來,乾脆不想給諡號了,最終南書房翰林決定諡號為「密」,溥儀以為不是個好字眼就同意了。溥儀後來從蘇洵的《諡法考》上看到「追補前過曰密」,想再改奕劻的諡號也來不及了。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頒令,允許其子載振世襲慶親王爵銜。
為政舉措
奕劻的重要的政治舉措就是鎮壓義和團。義和團尚處於萌芽時期,奕劻就是該運動的直接關係者。由於民教衝突日益增多,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總理衙門擬定了教案處分章程。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山東巨野教案發生,奕劻就是和德國公使海靖進行交涉的主要人物。有着多年對外交涉經驗的奕劻,認識到了形勢的嚴峻性。二月十九日,奕劻領銜會奏,請嚴行查禁直隸、山東一帶的義和拳會。並提出了"剿團和洋"的主張。奕劻在義和運動時期的活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力主鎮壓、韜光養晦和議和談判。
光緒二十五年(1901年)九月七日,《辛丑條約》正式簽字,從和議開始到光緒二十五年(1901年)二月底,奕劻等人主要與各國使節糾纏於所謂懲治"禍首"的問題,歷時六個月之久,奕劻在"剿撫"政策上,和載漪等人尖銳對立,要不是處事圓滑,有可能弄到與被殺五大臣同樣的地步。
家庭
清制王爵,正室封福晉,側室封側福晉。親王最多只能有福晉五位,而奕劻竟有六人,地位特殊。
評價
自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變至辛亥革命,五十年間,奕劻能力不高,學問不行,卻始終做官做的順風順水。在清朝的最後十年,奕劻或為領班軍機大臣,或為內閣總理,又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慶邸官爵之隆,晚清除醇邸之外,難有其匹者。
但是,奕劻做事,作風穩重,滴水不漏,"榮辱忽焉,皆在聖意"。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就是對奕劻政治能力的一個很好說明。
慶親王內閣
當年清政府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然而由於內閣成員中皇族過多,時人譏之為"皇族內閣"。慶親王內閣成立之日暨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廷還頒布了《內閣官制》和《內閣辦事暫行章程》。由於慶親王內閣為中國歷史上之始創,所以清政府宣稱為慎重起見,未實行新《內閣官制》,僅是根據《內閣辦事暫行章程》成立。而軍事上的所有問題也不由內閣總理大臣負責,而是由軍咨府大臣載濤負責。
內閣成員
本次內閣全體閣員如下。無說明者均為宣 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 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 統三年(1911年)四月初十(5月8日)任命,九月十一(11月1日)解任:
國務大臣
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
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務部外務大臣:梁敦彥(原任外務部尚書鄒嘉來署理,六月十五日鄒嘉來改授弼德院副院長)
民政部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閏六月廿一日改授理藩大臣)、桂春(倉場侍郎署理,九月九日卸任)、趙秉鈞(九月九日任)
度支部度支大臣:鎮國公載澤
學部學務大臣:唐景崇
陸軍部陸軍大臣:蔭昌
海軍部海軍大臣:貝勒載洵
法部司法大臣:紹昌
農工商部農工商大臣:貝子加貝勒銜溥倫
郵傳部郵傳大臣:盛宣懷(九月五日 內閣協理大臣那桐 內閣協理大臣那桐 革)、唐紹儀(九月五日任,未到任,郵傳部右侍郎吳郁生署理)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壽耆(閏六月廿一日免)、肅親王善耆(閏六月廿一日改授理藩大臣)
都察院
都御史:張英麟
弼德院
院長:陸潤庠(六月十五日解職)、榮慶(六月十五日任)
副院長:榮慶(六月十五日改院長)、鄒嘉來(六月十五日任)
典禮院
掌院學士:李殿林(六月廿六日禮部改設典禮院,任)
副掌院學士:郭曾炘(六月廿六日禮部改設典禮院,任)
內閣屬官
宣統三年五月廿七日(1911年6月23日)清廷批准了內閣屬官名單如下:
閣丞:華世奎
承宣廳廳長:趙廷珍
承宣廳副廳長:英秀(滿)
制誥局局長:楊壽樞
制誥局副局長:裕隆(滿)
敘官局局長:宗室寶銘(宗室)
敘官局副局長:張鍇
統計局局長:楊度
統計局副局長:張國淦(十一月廿日辭免)
印鑄局局長:陸宗輿(九月三日請假,黃瑞麒署;十月六日解職,歐陽熙兼署)
印鑄局副局長:黃瑞麒(九月三日署局長,禮部侍郎歐陽熙暫署;十月六日解職,歐陽熙授副局長、兼署局長)、歐陽熙
法制院院使:李家駒(十一月廿日電請開缺,大理寺少卿劉若曾十一月廿日署)
法制院副使:章宗祥(十一月廿日辭免,參議吳廷燮署)
法制院參議:吳廷燮(十一月廿日署法制院副使)、林炳章、徐宗溥、阮忠樞(十二月十五日署郵傳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