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御史洪死土木之難
《張御史洪死土木之難》是一首明朝詩詞,詩詞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明朝的詩詞成就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湧現了一批傑出的詩人和優秀的詩作。明代的詩學發展也對中國文學史[1]產生了重要影響,其特點和發展趨勢對後世有着深遠的意義。
“ |
平城敵騎紛騰薄,大駕親征向沙漠。 漢家將軍令不專,四十萬人俱不還。 百官扈從爭赴死,玉佩金章者誰子。 道傍白骨無人收,中有豸冠張御史。 張公直筆橫秋霜,平生鐵石為肝腸。 長軀七尺棄如屣,赤日下照雙瞳光。 山間野狐猶陸梁,願為厲鬼隨君王。 君王入朝臣恥雪,驍帥戕軀強敵滅。 群公坐饗昇平年,恨不生持子卿節。 公今有子登金門,九原再拜君王恩。 十年兵甲不複試,兩世箕裘今尚存。 相逢若問公家世,莫話龍沙舊時事。 仰天不獨悲賢豪,一曲哀歌幾行淚。 |
” |
— [明代]李東陽 |
目錄
明朝詩詞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享國276年,歷經17個皇帝。在這個時期的詩歌發展相當繁榮,無論詩人或詩作的數量,都超過了前代。明代人喜歡集社,詩歌流派眾多,除了具有重大影響的全國性流派前七子、後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外,還有許多地域性的小流派。明代的詩歌在不斷發展中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明代的詩學文獻記錄了明代詩歌的成就和特點,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價值觀念。在清朝初期,詩人們對明朝的詩學進行了深入反思,試圖在繼承和發揚前人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尋求新的詩歌理念和表達方式。清初詩人們批評了明朝詩學過於強調形式和技巧的傾向,認為這導致了詩歌創作中真情實感的缺失。因此,他們呼籲回歸詩歌的本質,注重表達詩人的內心感受和真實情感。此外,清初詩人們還提倡一種清新、自然的詩歌風格,主張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自然景物的真實面貌,表達詩人內心的真情實感。這種回歸自然、樸素簡潔的詩歌理念對後來中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
參考文獻
- ↑ 【公基常識】我國古代文學流派 ,搜狐,2024-02-27
- ↑ 高中語文 | 知識積累分類匯總古代文學詩歌流派,搜狐,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