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張溥注音:ㄓㄤ ㄆㄨˇ,拼音:Zhāng pǔ)(1602年-1641年),字天如太倉(屬今江蘇)人。明代文學家,復社領導人。

勤奮好學,讀書必手抄,抄後讀過即焚去,如此反覆七遍,《明史》記有張溥“七錄七焚”的佳話,抄書焚書反覆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授庶吉士。與同邑張采齊名,時稱“婁東二張”。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稱為復社,成員有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一人,後來遍及全國,超過三千人,平時以文會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崇禎三年(1630年)張溥和吳偉業楊廷樞吳昌時陳子龍等同時中舉,隔年又與吳偉業中進士。崇禎十年禮部員外郎吳昌時與張溥一起推舉周延儒復出。[1]

  1. 明史·周延儒传》:“至是归,失势,心内惭。而体仁益横,越五年始去。去而张至发、薛国观相继当国,与杨嗣昌等并以娼嫉称。一时正人郑三俊、刘宗周、黄道周等皆得罪。溥等忧之,说延儒曰:‘公若再相,易前辙,可重得贤声。’延儒以为然。”杜登春《社事始末》说张溥:“窃窃自疑,非起复宜兴,终是孤立之局。与钱牧斋、项水心、徐勿斋、马素修诸先生谋于虎丘之石佛寺。”杜登春《社事始末》记张溥“遣干仆王成贻七札,入选君吴来之先生昌时邸中。吴先生者,一时手操朝柄,呼吸通帝座之人也。辇毂番子,密布内外,线索难通。王成以七札熟读,一字一割,杂败絮中。至吴帐,为蓑衣裱法,得达群要。时是辛巳二月。”《明季北略》卷十九:“宜兴再召,通内而贽币帛者,冯涿州也;奔走而为线索者,太仓张溥、嘉兴吴昌时也。擘画两年,纶綍始下。时为崇祯十四年之二月六日。陛见,相得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