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
人物生平
先世会稽人,后迁居广陵。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初事南唐,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工于书法,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皆有文名,精于文字学,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徐铉好谈神怪,有门客蒯亮乃江东布衣,寿九十馀岁,好大言夸诞,所言皆载《稽神录》。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告太祖曰:“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道:“李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1]
徐铉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于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完成并雕版流布,世称“大徐本”。
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命为率更令。累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多才,有一只象毙命,取胆不获。铉曰:“于前左足求之。”果得。召问铉,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今方二月,故知之。”[2][3]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叹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退而告之于太宗,太宗闻之大怒,赐李煜自尽。
淳化二年(991年),遭庐州女僧道安诬,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不御毛褐(没有御寒的衣服可穿),终致冷疾(风寒),八月二十六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又别署曰:‘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卒,年七十六。”[4]
轶事典故
“三徐”名著江左,皆以博洽闻中朝,而骑省铉尤最。会江左使铉来修贡,例差官押伴。朝臣皆以词令不及为惮,宰相亦艰其选,请于艺祖。艺祖曰:“姑退,朕自择之。”有顷,左(王当)传宣殿前司,具殿侍中不识字者十人以名入。宸笔点其一,曰:“此人可!”在廷皆惊,中书不敢复请,趣使行。殿侍者莫知所以,弗获已,竟往。渡江,始铉词锋如云,旁观骇愕,其人不能答,徒唯唯,铉不测,强聒而与之言。居数日,既无酬复,铉亦倦且默矣。(出自明代冯梦龙《智囊》)
这个故事是说,徐锴、徐铉两兄弟和江宁人徐熙,号称“三徐”,在江南很是出名,且他们皆以博才多学而闻名于朝廷上下,其中又以徐铉的名望最高。有一次,恰逢江南派徐铉前来进贡,按照惯例,需派官员监督陪伴,朝中大臣都以自己的口才不如徐铉而胆怯。就连宰相也很难有一个合适人选去对付徐铉,于是他便向宋太祖请示。宋太祖听后说道:“你暂且退下,我自己来选一个合适的人。”一会儿后,太监宣传殿前司听旨,要他报上十名不识字的殿前侍者的名单,太祖看后,御笔点中其中一个,说:“此人即可。”朝中上下都惊诧不已。宰相也不敢再请示,就催促被点之人立刻动身。被御笔点中的殿侍者不知何故派他作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释,只好渡江前往。起初,徐铉词锋如云,旁观者惊愕不已,殿侍者更是无以应付,只好不住地点头,徐铉不知他的深浅,硬撑着与侍者交谈。他们一起住了几天,侍者还是不与徐铉酬答,徐铉此时已精疲力竭,再也不吭声了。
徐铉喜爱香道,亦是制香大家,每遇月夜,露坐中庭,焚佳香一炷,澄心伴月,他把自己制的这种香称为“伴月香”。主要由沉檀、莞香、苏合香、鸡舌香、豆蔻、芸香、白茅香等配置而成。伴月香香品配伍严谨,更注重香药的炮制与和合。其香气、香性清幽淡雅,芳泽溢远 ,留香持久;有清和正气、养性虞神、调和身心之功。适用于书斋琴室、禅房净舍、会客迎宾。
人物轶事
赵匡胤以文盲为使者 吓跑南唐辩才徐铉
这一年,徐铉又代表南唐,北上汴梁和宋朝进行谈判。宋朝这边听说徐铉快要来了,十分紧张,大家商量着该怎么对付这位徐“铁嘴”,“朝臣皆以词令不及为惮”,赵匡胤却不紧张,说:“你们先退下,我自有办法。”没多久,他下旨从殿前司中选了十个人当迎接徐铉的使者,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大字不识几个,“具殿侍中不识字者十人以名入”。赵匡胤最终大笔一挥,选了其中一位不仅不识字,连话都不会讲的大老粗,并且还很有把握地说:“好啦,就选这位去迎徐大学士吧。”
在场的文武百官大惊,不知道赵匡胤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还是按照旨意派这位哥们去迎接南唐使者。这位哥们也是受宠若惊,想不到皇上给他这么光荣的使命,又不敢问,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了,“殿侍者莫知所以,弗获已,竟往”。[5]
名作赏析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梦游·魂梦悠扬不奈何】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春深道路赊。
【观人读春秋】
日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乱臣无所惧,何用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