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面具
微笑的面具 |
---|
|
《微笑的面具》(Kedok Ketawa)是一部1940年的荷屬東印度(即如今的印度尼西亞)動作電影,由楊安然執導,是友聯影業發行的第一部作品。電影由巴素基·里索博沃、法蒂瑪和烏江主演,講述一對年輕情侶在一位蒙面人的幫助下對抗犯罪分子的故事。[1]
《微笑的面具》的廣告宣傳將本片比喻為「一杯印度尼西亞暴力動作……和甜蜜戀情(混合)的雞尾酒」,影片上映後獲得了正面評價,特別是其攝影表現得到好評。影片獲得成功後,友聯影業又製作了6部電影,直到1942年初日本占領印度尼西亞後被迫關閉時止。這部電影至少上映到了1944年8月,但如今很可能已經佚失。
目錄
劇情
萬丹省坦格朗市芝波達斯有一位名叫米娜西(Minarsih,法蒂瑪飾)的年輕女子,這天她遇上了4個暴徒,幸得畫家巴蘇基(Basuki,巴素基·里索博沃飾)所救。兩人隨後陷入情網,並開始計劃長相廝守。但是,一個有錢人打算強娶米娜西,並派人來綁架她。巴蘇基雙拳難敵四手,但很快得到一位蒙面人(烏江飾)的幫助,此人擁有幾乎不可思議的格鬥技能,沒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只能稱他為「微笑的面具」。經過兩輪大戰,巴蘇基和微笑的面具取得了勝利,巴蘇基也從此與米娜西過上幸福祥和的生活。
製作
荷屬東印度的電影業曾在大蕭條期間遭受重創,但伴隨着《月光曲》(Terang Boelan)、《法蒂瑪》(Fatima)和《白茅》(Alang-Alang)在商業上獲得成功,行業的元氣已經恢復。電影的產量有所增加,1940年時殖民地新開設了4家製片廠,友聯影業就是其中之一。《微笑的面具》則是該公司製作的第一部電影。友聯影業的總部位於巴達維亞的普林森蘭(如今雅加達的塔曼紗麗),由華裔商人翁福林創辦,不過公司的日常運作則由蔡馬俊負責。《微笑的面具》的外景拍攝主要是在芝波達斯(Cibodas)進行,其中包括有動作、喜劇和歌唱等多種元素。
影片由楊安然執導,烏江、法蒂瑪和巴素基·里索博沃主演,其他演員包括波尼曼和艾迪·科克。烏江出演本片前曾是舞台劇演員,法蒂瑪和巴素基都是接受過正規教育的貴族人士。印度尼西亞電影歷史學家米斯巴赫·尤薩·貝然認為,演員的身份和教育程度都表明,影片的目標觀眾是知識階層,這還體現了友聯影業的既定目標:「提高印度尼西亞的藝術品質」。
《月光曲》獲得成功後,荷屬東印度的電影產業開始模仿好萊塢的製作模式,期望以此來確保在票房上取得佳績。印度尼西亞電影學者艾基·伊曼查亞和賽義德·薩利姆(Said Salim)認為,《微笑的面具》有受到布萊姆·斯托克1897年小說《德拉庫拉》的好萊塢改編電影影響。不過兩人都沒有進行比較和舉例來證明這種影響。
《微笑的面具》並不是印度尼西亞歷史上首部包含一位戴面具英雄人物的當代電影。陳氏影業就曾在1939年推出《黑烏鴉》,其中的黑烏鴉就是位蒙面英雄,之後瓜哇工業電影推出的1941年電影《黑狼》又延續了這一趨勢。與其他當代電影類似,《微笑的面具》中也包含有多首格朗章曲目,這些曲目均由波尼曼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