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感染是指由病原體物種在身為宿主的個體內進行有害的複製、繁殖過程。
具傳染性的生物體會尋找並且利用宿主體內資源,以利自身生存,但這個過程一旦干擾了宿主正常的生理運作,可能造成慢性症狀、急性症狀、壞疽(gangrene)、器官及組織被吞噬、甚至死亡,因此這類物種又稱為病原體,通常是微生物,但事實上感染的定義可以更廣,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類病毒,甚或是具有致病能力、但並非生物的傳染性物質,例如普恩蛋白[1]。由於醫學領域研究的疾病多由傳染而來,傳染病因此成為醫學中重要的一個學術分支。
傳染在中文定義上不同於感染,傳染乃是指疾病或病原體由一個體轉移至另一個體上的過程。但由於一般可感染生物體的疾病,也通常具有傳染力,因此兩者常混用。
目錄
人類感染史
人類社會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直飽受傳染病的困擾,可以說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
雖然,隨着醫療水平和防疫手段的大幅提升,很多昔日令人聞之色變的傳染病,如天花、小兒麻痹症,都已被徹底消滅。即便是鼠疫這樣的冷血殺手,我們也已將感染後的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但是,在人類歷史上,卻出現過數次死亡人數以「百萬」「千萬」計的瘟疫[2]。
14世紀,鼠疫大流行,當時被稱為「黑死病」,流行於整個亞洲、歐洲和非洲北部,中國也有流行。在歐洲,黑死病猖獗了3個世紀,奪去了2500萬餘人的生命。
這次鼠疫最早是由一名叫博卡齊奧的意大利人記錄下來的。最初的症狀是腹股溝或腋下有腫塊,然後皮膚會出現青黑色的斑塊,並且會滲出血液和膿汁,因此當時被稱為「黑死病」。受感染的人會高燒不退且精神錯亂,無數人在感染後的48小時內就死掉。
當時的歐洲教會愚昧地認為貓是幽靈和邪惡的化身,是元兇罪魁,下令大肆捕殺。這一舉措導致當時的貓,幾乎瀕臨滅絕,而失去了天敵的老鼠肆意繁殖,更加劇了疾病的傳播。
這場鼠疫由於教會的愚昧未採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導致當時相當於三分之一歐洲人口的死亡,所造成的恐怖只有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才可比擬。
15世紀末,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時,這裡居住着2000萬~3000萬原住民,約100年後,原住民的人口剩下不到100萬人。
1507年前後,天花被一個患病的黑人奴隸帶到美洲,從此開始在美洲大地肆虐。
很多資料記載了殖民者故意向印第安人傳播天花的醜行。例如,英國人在加拿大無法推進時,就與印第安人議和,把天花病人用過的枕頭、被子作為禮物送給印第安人。隨後,由歐洲傳來的腮腺炎、麻疹、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病也接踵而至。新大陸的印第安人已同舊大陸的人類隔絕了上萬年,對天花、麻疹、白喉、傷寒、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缺乏免疫機能,也缺乏防疫知識,很快就成群成群地倒下。
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首個戰火波及全球的戰爭,捲入其中的人口多達數億,陣地戰、坦克以及新式戰鬥機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可人們不知道的是,提前終結一戰的竟是一場流感。
在1918年時,位於美國堪薩斯州的一處軍營里,不少士兵開始出現感冒的常見症狀,但並未引起美國軍方的高度重視,這導致這一疾病迅速在多個國家傳播開來,不僅遠播到了歐洲,就連亞洲國家也未能倖免。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處在戰場上的20萬英軍、40萬法軍以及50萬德軍,均無一例外地感染了此病,而百分之十的致死率,讓軍隊上下人心惶惶,不得已,奧匈帝國首先將陸軍從戰線撤下,對手也紛紛效仿避免全線崩潰。最終,缺乏足夠兵員作戰的協約國和同盟國,就這樣草草收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軍隊中具體因這場疾病而喪生的人數至今沒有結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該病使得全球至少有2000萬人喪命,甚至連西班牙國王也未能倖免。
雖然,這些可怕的傳染病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傷害,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們也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黑死病顯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災難,然而這場疫情卻不經意間打破了歐洲教會的專制地位,許多人開始信奉科學勝過信奉上帝,歐洲社會從暗無天日的中世紀轉而走向了文藝復興,從而改變了歐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發展的方向。而為了對抗天花病毒,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疫苗應運而生。
有了疫苗的出現,天花變得不再可怕。1979年10月26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宣布,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病,並且為此舉行了慶祝儀式。從此,困擾了人類長達幾個世紀的可怕疾病就此被終結。不光如此,隨着疫苗學的深入發展和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可怕疾病正在被一一攻克。
醫學的昌明和科學的發展,讓人類在與傳染病的鬥爭中的傷亡看似不斷減少,但這絕對不能成為助長部分人類自大無知、挑戰自然法則的理由。要知道,不管是人類、生命還是自然,還都有太多的未知等着我們探索。面對疫情,我們不必過分恐慌,堅定信心,做好防護,科學防治,精準施策,一定能打贏這場防控戰,但面對自然、面對生命,我們應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尋求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視頻
感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感染與免疫,道客巴巴
- ↑ 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瘟疫,死亡人數上千萬,卻逼出一位「醫聖」 ,搜狐網,20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