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技術進步
圖片來自搜狐網

技術進步是技術不斷發展、完善和新技術不斷代替舊技術的過程。[1]主要內容有:(1) 科學、技術、生產緊密結合,使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 不斷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原有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手段,設計和製造生產效率更高的新 工具和新產品,使整個國民經濟技術基礎逐步轉移到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上來;(3) 全面提高勞動者的道德素質和文化技術素質,不斷開發人的智力,造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4) 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合理組織生產力諸要素,實現國民經濟結構和企業生產技術結構合理化。[2]

目錄

主要途徑

開放經濟中,技術進步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轉移與引進。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工業化的趕超就是技術的趕超。根據當前的情況,後發國家技術趕超應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自由貿易和技術引進為主,主要通過引進技術,加速自己的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第二階段,技術引進與技術開發並重,實施適度的貿易保護,國家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通過有選擇的產業政策,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第三階段,必須以技術的自主開發為主,面對的是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國家主要通過產業政策,加強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合作與交流,占領產業制高點,獲得先發優勢和規模經濟,將動態的比較優勢與靜態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兼顧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宏觀平衡與微觀效率,有效的配置資源,實現跨越式趕超。國內在技術進步方面的制度設計主要通過各類高新技術園區和開發區來完成國家的技術進步和趕超工作,政府通過政策等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產業等的集聚來孵化高新企業和高新技術。

類型

中性技術進步

中性技術進步(neutral technical progress)是指勞動和資本的生產效率同比例增加。發生中性技術進步後,資本/勞動的相對要素價格(工資率/利率)比率不變。也就是說,由於工資率/利率比率未變,生產過程中不會發生勞動替代資本(或相反)的情況,因而資本/勞動比率保持不變,所發生的只是生產原有的產量只需要較少的勞動和較少的資本。

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

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labor-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時,生產中的資本要素的生產效率的增加大於勞動的生產效率的增加。由資本替代勞動,在工資率/利率比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勞動比率上升,由於對每單位勞動來說,使用更多的資本,因而這種技術進步成為勞動節約型的,這樣,達到原有的產量可試用較少單位的勞動和資本,但資本/勞動比率上升了。

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

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是在工資率/利率比率不變的情況下,發生了以勞動替代資本及勞動/資本比率上升的情況。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capital-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發生時,勞動要素的生產效率增加大於資本的生產效率的增加,結果,在工資率/利率比率不變的情況下,發生了以勞動替代資本及勞動/資本比率上升(或資本/勞動比率下降)的情況。由於每單位資本試用更多的勞動,這種技術進步就被稱為資本節約型的。這樣,達到原有的產量只需較少的勞動和資本,但勞動/資本比率上升(資本/勞動比率下降)了。

誤解

然而,技術創新經常被誤認為是純粹的技術行為,將技術進步看作技術創新的目的。這種觀點突出地表現為將技術進步,將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等同於技術創新。而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僅僅是一種技術上的要求,創新成果的市場應用並不需要考慮或較少考慮。實質上,技術創新在這裡被等同於了技術的開發,技術的進步。

隨着對技術創新研究和認識的深入,科技界日益認識到技術進步並不是技術創新的全部,也不是技術創新的目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知識社會的形成,科學界進一步認識到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兩者的互動在技術創新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從複雜性科學的視角,技術創新活動絕非簡單的線性遞進關係,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創新鏈條,而是一個複雜、全面的系統工程。

進步發展

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共同作用催生的產物。在多主體參與、多要素互動的過程中,作為推動力的技術進步與作為拉動力的應用創新之間的互動推動了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和應用創新兩個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統一、共同演進的一對「雙螺旋結構」,或者說是並行齊驅的雙輪——技術進步為應用創新創造了新的技術,而應用創新往往很快就會觸到技術的極限,進而鞭策技術的進一步演進。只有當技術進步和應用創新的激烈碰撞達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時,才會誕生出引人入勝的模式創新和行業發展的新熱點。技術創新正是這個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共同演進催生的產物。實現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良性互動,進而全面推動技術創新是知識社會條件下面向未來、以人為本創新2.0模式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