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轉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技術轉移是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名詞解釋
技術轉移是指技術在國家、地區、行業內部或之間以及技術自身系統內輸出與輸入的活動過程。包括技術成果、信息、能力的轉讓、移植、引進、交流和推廣普及,簡稱「技術轉移」。
技術轉移的特點
1、定向性
技術在空間上發展的不平衡,是技術轉移及其定向性的內在根據。從技術效率與功能的角度,可以把技術內容定性為尖端技術、先進技術、中間技術、初級技術、原始技術等5種級差形態。任何特定技術都能從中「對號入座」。當然,這種座次是變動不居的,隨着技術的發展,大體呈依次後移的態勢。正是技術效率與功能上的「級差」,造就了不同技術所特有的技術「勢位」,也賦予它特有的運動「慣量」和特定的運動方向。只要技術形態之間存在着技術勢位的「落差」,技術就會由高勢位向低勢位發生轉移,表現為技術上先進的國家、地區、行業、企業向技術落後的國家、地區、行業、企業實行技術讓渡,前者是技術的溢出者,後者足技術的吸納者。同時,技術轉移實踐表明,在技術定向轉移過程中,技術轉移的「慣量」、成術和效應與技術之間勢位的「落差」成正向變化,而轉移的頻率及成功率與技術勢位的「落差」成反向變化。
2、功利性
人類社會的早期,技術轉移多是一種無意識的活動。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技術轉移越來越呈現出功利性的特徵,直到今天,我們很難看到盲無目的的技術轉移現象。究其技術轉移的功利性,主要體現在經濟目標上。無淪是技術的供給方,還是需求方,都瞅准技術轉移所帶來的市場機會和商業價值,這是不謀而合的,出於競爭目的而發生的技術轉移,歸根結底也是經濟利益的需要至於為達到某種政治、軍事、環境等「超經濟」目標而發生的技術轉移,只不過是國家整體利益藉以實現的途徑或形式。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今世界,在國家、部門、行業、企業之間所發生的技術轉移已經完全排擠了無意識活動的空閫而與功利性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3、重複性
與實物商品不同,技術商晶的使用價值在流轉過程中具有不完全讓渡性。它作為知識性商品,儘管有時以實物商品形態而出現,但實物形態只是技術的載體或物質外殼;交易完成後,雖然它的使用價值已讓渡給對方,但讓渡者仍然保留了這一技術知識的使用價值,至於以圖文、技能、方法等非實物形態存在的技術轉移,實質上只是使用權的轉移,不影響讓渡者對這種技術的擁有權。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商品的使用價值在轉移過程中具有顯著的非完全讓渡性質。正因為如此,技術的供給方能夠不斷重複出賣技術, 如果不加限制,技術的購買者也可以連續不斷地將該技術轉賣出去,直至所有人都掌握這種技術。這就是技術轉移的重複性特徵,也正是技術轉移的重複性,加速了社會的發展和技術進步,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物質利益。
4、市場化
一般來說,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技術轉移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古代,技術轉移主要是通過上級流動來實現, 產業革命後,主要是通過向外進行強制性的生產資本投資來實現。而今天,技術轉移主要是通過市場化的商業形式實現的。因此,技術轉移越來越顯現出自身獨特的市場化特徵,其具體表現是:(1)市場供求規律制約着技術轉移的幾率和成本;(2)技術交易價格主要取決於技術的研製費用、生命周期、轉讓成本、機會成本、體制環境以及轉移所潛在的經濟價值等;(3)技術轉移發生的頻率與該技術物化商品的市場「待遇」 具有極強的相關性,技術的命運與產品的銷路是休戚與共的;(4)市場競爭既刺激技術需求者吸納技術的衝動而加速技術轉移,同時又強化技術供給者對技術的有限壟斷而延續技術轉移的進程。
技術轉移的基本模式
1.從技術內容的完整性上看,可以把技術轉移區分為「移植型」和「嫁接型」兩種模式
「移植型」技術轉移,是指技術的全部內容。跨國公司的海外擴張多是通過這種模式實現其技術轉移的。這種模式對技術吸納主體原有技術系統依賴性極小,而成功率較高,是「追趕型」國家或地區實現技術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捷徑。但轉移的支付成本較高。
「嫁接型」技術轉移,是指技術的部分內容,如某一單元技術,或關鍵工藝設備等流動而實現的技術轉移。它以技術需求方原有技術體系為母本,與外部先進技術嫁接融合,從而引起原有技術系統功能和效率的更新。顯然,這種技術轉移模式對技術受體原有技術水平的依賴性較強,要求匹配的條件較為苛刻。雖然技術轉移的支付成本較低,但嫁接環節上發生風險的頻率較大。一般為技術實力較為均衡的國家、地區、企業之間所採用。
2.從技術載體的差異性上,可以招技術轉移區分為「實物型」、「智能型」和「人力型」技術轉移3種模式
所謂「實物型」技術轉移,是指由實物流轉而引起的技術轉移。從技術角度看,以生產手段和勞動產品形態出現的實物,都是特定技術的物化和對象化,都能從中反觀到某種技術的存在。因此,當實物發生空間上的流動或轉讓時,某種技術就隨之發生了轉移,這是所謂「硬技術」轉移的基本形式。
所謂「智能型」技術轉移模式,是指由一定的專門的科學理論、技能、經驗和方法等精神範疇的知識傳播和流動所引發的技術轉移。它不依賴實物的轉移而進行。通常把這種技術轉移稱為「軟技術」轉移。目前市場上的專利技術、技術訣竅、工藝配方、信息情報等知識形態的商品交易,都是這種技術轉移藉以實現的基本形式。
「人力型」技術轉移,是人類社會較為古老的一種技術轉移模式,它是由人的流動而引起的技術轉移。如隨着人員的遷徙、調動、招聘、交流往來、異地培養等各種流動形式,皆可引發技術的轉移。這是因為,技術無論呈現何種具體形態,都是以人為核心而存在,為人所理解、掌握和應用。所以人力資源的流動必然伴隨着技術轉移。「二戰」期間,為躲避戰亂及法西斯迫害,歐洲特別是德國大批科學家逃往美國,就曾使這些國家許多領先技術特別是核技術轉移到美國開花結果。
上述3種技術轉移模式,由前到後,依次呈現出由有形技術向無形技術、由固化技術向活化技術轉移的特點。從轉移的難易程度上看,由於對轉移支持條件的要求不同,一般來說,前者的轉移難度相對小於後者。但從技術轉移的有效性上看,後者卻往往大於前者,人才的轉移是技術轉移最富有成效的模式。
3.從技術功能上看,又可把技術轉移區分為工藝技術轉移和產品技術轉移兩種基本模式
一般來說,在產業技術系統內部,並存着工藝技術形態和產品技術形態兩大系統,而每種技術形態又包含若干相關性極強的單元技術,它們共同構成社會生產活動的技術基礎。從具體生產過程看,工藝技術是產品技術形成的技術前提和物質手段,直接決定着產品的技術性能和生產能力。而從社會生產總過程看,產品技術往往又構成工藝技術的單元技術(廣義上說,工藝技術的實體本身就是特定的產品),它又影響着工藝技術的總體水平和效率。
事實上,任何產業技術就其功能而言,都不是萬能的,而是有其不同的側重點。當技術側重於影響生產流程,具有提高效率和擴張產量作用時,我們把這種技術的轉移稱為工藝技術轉移;而當技術側重於影響生產過程的結果,有助於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及功能拓展時,我們把這種技術的轉移稱為產品技術轉移。一般來說,農業、採掘業領域的技術轉移多屬前者,而製造業、信息產業、建築業等領域的技術轉移多屬後者。同時,工藝技術和產品技術在功能上又具有極強的相干性。因此,技術轉移過程,又往往是通過工藝技術的轉移來達到產品技術的升級,或通過產品技術的轉移來實現工藝技術的改造。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考察技術轉移的角度是多層面的,劃分的標準是多元的,因此,技術轉移又有直接與間接、誠意與非誠意、通用技術與特有技術、國際與國內、有限與無限等不同模式的區別和聯繫。上述對技術轉移模式的劃分,只是相對於實踐價值大小而言的,遠未窮盡技術轉移的所有模式。同時,對不同類型技術轉移模式的區分,也只具有相對意義。事實上,在技術轉移過程中,多是以某種模式為主導併兼容其它模式,或直接就是混合模式的技術轉移。
參考文獻
- ↑ 字母文字的演變脈絡:世界所有國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搜狐,2020-09-11
- ↑ 字體的演變:篆書,搜狐,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