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津
摄津(せっつ)是大日本帝国海军河内级无畏舰的二号舰,得名自摄津国(今大阪府)。本舰于1914年参与青岛战役,并以舰炮对德军阵地进行猛烈轰炸,但除此之外并无参与其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事。此舰于1919年封存,并于1922年依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解除武装。
两年后,摄津号战舰成为靶舰,并参与了1937年爆发的第二次中日战争,但未有太多作为。当太平洋战争于1941年爆发时,大日本帝国海军将摄津号用于欺敌用途,并尝试掩饰日本航空母舰的真正动向。但本舰并未参战太久,后即回归靶舰的角色。1945年7月,美军航空母舰舰队攻击日军吴镇守府的海军基地,并重创了摄津号;该舰随后沉没[1]。1946年至1947年间,舰体被打捞上岸,其残骸亦进行拆解。
目录
背景
日俄战争后,大日本帝国海军体认到日本缺乏能够与西方国家无畏舰抗衡的战舰,因此于1907年展开了一项名为《1907年战舰补充计划》的整备方案,并随后于1907年6月22日下订了河内级战舰作为日本的第一艘无畏舰[2]。然而,河内级战舰的两艘主力舰(河内号与摄津号)的生产作业均因经济萧条等原故而向后推迟。两艘战舰的设计均是以先前的安艺号战舰为基础开发而成的,并装备了制式的12吋舰炮(305毫米);然而由于经费考量,舰炮的长度并不尽相同。
设计与概述
与其姐妹舰河内号不同,摄津号采用了飞剪式船体,因此其舰身较河内号长了2.2米。本舰全长162.5米,最大宽度25.7米,正常吃水深度为8.5米。正常装载的情况下,摄津号的排水量可达21,787公吨。其舰上官兵人数依作战需求不同而有异,可能为999人至1100人不等。该舰采用两具蒸汽涡轮发动机做为推进动力,两具发动机分别驱动一只螺旋桨,总计可输出25,000匹马力(19,000千瓦),理论航速可达21节(约每小时39公里)。舰上携带的燃油与煤炭可供给该舰以18节(约每小时33公里)的航速行驶约2700海里(约5000公里)。
摄津号的武装与河内号如出一辙,包括四门装载于两个双联装炮塔上的41年式50倍径12吋舰炮, 舰身前后各两门;与八门装载于四个双联装炮塔上的41年式45倍径12吋舰炮,舰身的左右舷侧各四门。本舰的次要武装为10门41年式45倍径6英寸舰炮,安装于舰体左右舷侧;与八门41年式40倍径4.7英寸速射炮。舰上还装载了12门QF 12磅3英寸40倍径舰炮,以及另外四门充作礼炮的QF 12磅炮。摄津号战舰亦配备了5具18英寸(457毫米)鱼雷发射管,舰身左右各两具,另一具则位于船尾。
本舰的水线装甲带最大厚度可达305毫米。装甲厚度越往舰身前后两侧延伸越为薄弱,至舰尾附近仅有约5英寸(127毫米)的装甲保护。炮塔装甲的平均厚度为152毫米,最大厚度可达279毫米。司令塔亦有254毫米的装甲防护。
视频
摄津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河内级战列舰(准无畏舰),模型饭,2014-08-10
- ↑ 金牌陪练:日本海军“摄津”号标的舰的一生,搜狐,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