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新锐话题—散文写作的虚与实(二)(崔斌)

新锐话题—散文写作的虚与实(二)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新锐话题—散文写作的虚与实(二)》中国当代作家崔斌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新锐话题—散文写作的虚与实(二)

新锐话题—散文写作的虚与实(二)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新锐话题—散文写作的虚与实(二)》中国当代作家崔斌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新锐话题—散文写作的虚与实(二)

周海:

就散文评赏而言,有标准不如说没标准。所谓文无定法。既然书写是自由的,评判更应是自由的。不说远了,《废都》到底好不好?几十年过去了恐怕也难下结论。

建议今晚不一定或不完全“围绕”《水柜》,不搞成作品研讨会,漫谈。自由散漫地谈。这样发言者也轻松一点。

我倾向于可以虚构。

荆淑敏:

我感觉好文章拼到最后是思想和胸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写作特点,所以,作家也要“修”。

李仪:

这里我再强调一下隐喻。我在我的书会以前曾讲到隐喻,是在分析我的一个学生曹玉凤写的《城市.痂.系列》,我把我说的一段录在下面吧——

在玉凤的作品中,“痂”就是一个大胆且又新鲜的隐喻。我开始在首篇《算命先生》读到这个“痂”,心里发笑,怎么整出了这么个东西,看着也不舒服。可是读着读着,我意识到了这是在说人性,的确是这样,结痂蕴蓄着什么,就是生活中打个弯的地方,那肯定也是或大或小的人生经历,就像水流遇到礁石呈现的旋窝。由算命人又说到算命先生的窘迫,特别是一句“谁能说他们心里没有结痂呢”,至此,“痂”的意象显现。后面几篇,还与人性有关,并且穿插进其他隐喻意象,比如“我有时会有一种错觉,我总以为是农村孕育了城市,而城市却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被分娩,那连着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脐带,一直在进行着新鲜的血液交换,从来不敢间断。”还比如“教堂的尖顶上立着红色的十字架”,等等。在这当中,“痂”的意象或隐或显,总是萦绕于怀,久久挥之不去。

树的结痂和人性心理的疤痕可谓相距遥远,这使隐喻有了文学张力。从这个隐喻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到“痂”已经脱离了修辞学概念的譬喻,上升为文学隐喻。

那么在东辉的《水柜》中,还有他的其他作品,我们也都可以看到隐喻意象的频繁出现。

李仪:

就在前几天,有人把我拉进一个群,在讲什么理论,还引用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这句话,我不知好歹插了一句,说社会科学都是人学,文学是什么能不能再具体一点。那人把我批了一顿,我赶紧退出,不找那个难看。实际上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意象之学、情感之学,如此而已,没有那么复杂。

散文的唯一对象是写“我”对社会现实的感悟,小说是要表现社会的图景,一个横切面。

散文的文本形式是开放的,不应该拿一种形式固定下来。

散文是串珠子,串什么珠子呢,凭心。小说是端出一盘珠子五颜六色。戏剧是那盘珠子还在跳。诗歌呢,那是道士炼丹。

所以诗歌是最高级的语言。但是散文是最完美的叙述,是万文之文。

罗万军:

散文的根本是真实。真实是相对虚妄来说的,它包括真实的事情、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感情。离开了真实散文就失去了生命力,而真实源自于生活,又高出生活。纯粹的真实可能就不是文学作品了。这就如同评判两个人,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固然能暂时赢人,但大家最终看好的还是诚实的人。之所以你的作品能够激起读者共鸣,恐怕很大程度上就是真实在起作用。当然,在真实的基础上,散文也得讲究虚构 ,也得讲究文采,也得讲究谋篇布局,也得讲究乡土气息以及个人风格,等等。

李彦良:

本人认为对散文评赏标准,一在于是散文而不是别的文体。二在于有思想。三在于有文采,有特色

魏飞:

我觉得人的经历不同,造就了文风不同。就像摄影作品,有人喜欢宏观角度,有人喜欢特写。阳春白雪是美,下里巴人也是美。不在题材大小。百花齐放才是春。诗歌是花火,刹那闪耀。散文是美酒,醇美留香。

以后写东西要戒除浮躁,在用词上不要用力过猛。容易有雕琢感。

作品我觉得是写给自己看的。东西出来,读者不满意是水平问题,自己不满意就是态度问题了。

[1]

作者简介

崔斌,女,曾用笔名:嫩江洪波。曾工人、服装设计、编辑记者。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崔斌,女,曾用笔名:嫩江洪波。曾工人、服装设计、编辑记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