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方響,是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敲擊樂器,並傳至東亞其他地區。八音分類屬「金」,因其音片呈長方形而得名,用等製作。從史籍看,方響始於南北朝的梁代,唐宋時期盛行。方響音片在架上直懸,上邊呈圓弧形,下邊為直線,是古代刻意體現「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設計。通常十六片為一架,分上下兩層懸掛,每層八片[1]。音片斜依於兩條橫置的纏有黃氈的鐵鋌上,鐵鋌支撐音片的部位恰好在音片振動的兩條節線上,用一副小槌敲奏音片中央發音。方響的十六塊音片長度、面積相同,以磨薄音片背面中央來調節音高。

唐代曾湧現過著名的方響演奏家。方響在唐代十部伎中用於清樂和燕樂。在宋代教坊中成為定律樂器。從唐代至清代,方響一直被用於宮廷禮樂。清代在奏凱歌樂時,由儀仗隊員騎在馬上每人手執一片方響片,各自用一根小槌敲擊。方響的音域為一個半八度,其中一個八度內半音齊全,高八度的四都音區中沒有半音。音位排列頗為獨特。

目錄

歷史

方響是古代打擊樂器,出現於北周

隋唐時用於燕樂,後也用於宮廷雅樂,自宋代後漸少使用。

另據《周正樂》記載:「西涼清樂方響,一架十六枚,具黃鐘、大呂二均聲。」

由史載可知:方響是由十六塊大小相同的長方形板、銅片或片組成,以厚薄不同定音高,分上下兩層懸掛,用小鐵錘敲擊。

隋唐時期,方響用於燕樂,後用於宮廷雅樂。唐代曾湧現出馬仙期、吳繽等方響演奏家。唐代詩人

杜牧錢起雍陶陸龜蒙等都留下了誦方響的詩篇。

宋代,方響漸少使用。現僅上海今虞琴社合奏古樂時偶用,瀕於失傳境地。

20世紀70年代末,上海民族樂團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合作,在參閱古代文獻和殘存的唯一方響(發音板鍛鐵製成)基礎上研製成功新型的四十三音方響,發音板用六十號鋼板製作,上面為長方形,下面有突出的三角形出音點。分兩排,按七聲音階序列排列於金屬架上。音域g1—g4。

20世紀八十年代初製成五十一音方響。音板採用十二平均律雙音階排列法,上列為#c調音階,下列為c調音階,音域f—c4。琴架可升降或轉動,便於水平或豎立演奏,並設有制音裝置和共鳴筒。可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已正式列入民族樂隊編制中。

敦煌壁畫中的方響

敦煌第220窟,《藥師經變》下部的舞樂圖中[2],有樂隊二十八人,分為兩組,左右相對,樂工或上身袒裸,或斜披天衣,膚色、髮式各不相同,演奏來自中原的和從西域、外國傳人的各種打擊吹奏彈撥樂器。

仔細看可以發現,右側一組中最左邊的女子垂目敲擊的樂器正是方晌。

視頻

方響 相關視頻

方響是一種打擊類樂器,是唯一能產生序列音律的樂器,真好聽!
敦煌壁畫中的古老樂器-方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