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國古都博物館

晉國古都博物館

中文名稱;晉國古都博物館

類別;古都博物館

地點;山西省侯馬市市府路

開放時間;2003年

晉國古都博物館位於侯馬市府西路晉博園內,占地面積2公頃,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共分兩大部分四個展廳,展出文物455件,是一座集中展示晉國新田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

目錄

序言介紹

2003年5月根據山西省實施文化強省部署安排,把晉國古都博物館建設做為山西侯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節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山西省委宣傳部、臨汾市人民政府的支持與資助下,侯馬市統一部署,精心施工,歷時100餘天,在原博覽城內東西兩側各建起一座二層仿古式建築,作為博物館展廳;晉國古都博物館占地面積15畝,建築面積3200m~,共分兩大部分、三個展廳。

建築布局

博物館一展廳內景第一部分即東樓一層展廳為晉國歷史展示部分,採用實物圖版相結合,反映丁從叔虞封唐到春秋爭霸、三晉崛起的歷史過程,重點介紹晉侯墓地、上馬基地、喬村基地出土的文物及晉國軍事、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內容。

第二部分為東樓二層、西樓一層,重點介紹古都新田,共分三個專題:東樓二層為兩個專題,新田古都部分,介紹古城分布、分類、發掘觀場照片及出土的建築構件;晉國手工業部分,重點介紹侯馬鑄銅遺址出土的陶范及鑄銅工藝流程、陶范分類及鑄銅業對晉國經濟的重要作用,同時介紹制陶、制骨、制圭等手工業:西樓一層為第三專題,介紹晉國軍事、文化、祭祀及墓葬,軍事方面主要有戰車模型,軍隊編制、陣形;文化方面有侯馬盟書藝術,音樂家師曠及文學藝術;祭祀方面通過圖版與實物相結合方式,說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以及"左祖古社"頻繁的祭祀活動和眾多的祭祀地點;墓葬部分介紹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墓葬排列順序、等級出十文物。

展館特色

博物館內設有多媒體演播室,可放映《晉都新田》、《新田古韻》、《博物館介紹》及民間藝術皮影戲演出等。 安全方面,所有門窗全部用鋼板封住,每個展廳又分別用雙鎖卷閘門相隔,添置60餘萬元技防設施,對晉博園及展廳每個展台進行監控,每個展櫃設置門磁報警,展廳內外所有情況都可在監控室進行有效監控。

西樓二層為臨時展廳,每年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國慶、文化遺產日、世界博物館日等重大節日舉辦各類書畫、美術作品、攝影、收藏及經濟發展成果展覽。同時設有多媒體演播室,可放映《晉都新田》、《新田古韻》、《博物館介紹》及民間藝術皮影演出等。

晉國古都博物館以弘揚晉文化為主線,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開館以來每年接待中外遊客4萬餘人,其中有英、法、日、韓、港台、大專院校、業務部門及中央、省市領導;同時把每月10、20日作為未成年人、學生開放日,廣大遊客對博物館濃厚的晉文化內涵給予高度評價。博物館被山西省委宣傳部、侯馬市委、市政府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侯馬市屬各學校確定為教學實習基地。

陳列說明

西周時期

銅鼎西周初年晉國只是一個方圓百里的彈丸小國,四周星羅棋布着幾十個諸侯小國和戎狄部落,如果不適時的改革,發展經濟,就隨時會有被兼併和吞沒的危險。而晉國的歷代先君,正是帶領民眾用強烈的改革創新精神和鍥而不捨的努力,使晉國變成了一個地域遼闊、經濟繁榮、軍事強大的國家。唐叔虞大力發展農業,政績斐然,感召上天,出現了"異畝同穎"的瑞祥之跡,於是"晉獻嘉禾";獻侯隨駕東征,建立不世功勳;文侯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建立東周,拉開了晉及三晉稱霸稱王的序幕。

鼎在古代是最主要的煮肉炊具,銅鼎的數目標誌着主人的身份、地位;銅簋是盛稻糧、麥米之類的器物;鼎為單數,簋為雙數,西周時按禮制天子是七鼎六簋;壺是酒水器。銅壺只有三鼎以上的墓主人才可以使用。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上圖就是大家都聽說過的文侯勤王的歷史典故,晉文侯是晉國第十世侯,他在位時期正值西周末年,周幽王寵愛褒姒,烽火戲諸侯,使得周王朝無法在關中立足,於是他的兒子周平王決定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陽,值此國家危亡之際,晉文侯率領晉國的軍隊會同鄭武公、秦襄公合力勤王,鞏固了東周政權。他在位長達35年,晉國迅速崛起

青銅編鐘中國自古是"金石之樂",金指青銅編鐘、石指石編磬,上圖就是從侯馬上馬墓地5218墓出土的春秋時期的9個銅鎛鍾。

平王東遷以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 。春秋早期的晉國,經過曲沃代晉;獻公拓疆,成為北方強國,為今後文公稱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公流亡十九載,回國後以固症猛銅甗藥之勢率先實行新政。城濮一戰大敗楚軍,奠定霸業。晉遷新田後,發展經濟,增強國力,魏絳和戎,安撫鄰疆,晉國六卿順應歷史潮流適時進行改革,使晉國稱霸長達150年之久,成為春秋五霸中霸業最長的國家

上圖這個器物叫銅甗,在古代它是一種炊具,由鬲和甑兩部分組成,也有合為一體的。下為鬲上為甑,鬲可盛水,甑底部有孔,相當於箄子,可以蒸食物。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是中國一個大動盪、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晉國公室被遷往屯留,不久消失了。魏國的李悝、韓國的吳起、趙國的武靈王,相繼變法,變法的主體是軍事強權和土地私有化,以適應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切身利益,是秦漢統一的封建大帝國出現的必要前提。魏地圖取河西,為秦東進中原樹立了一道屏障;當時人稱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出自韓;趙繼吞併代國後,武靈王廢除陋俗,胡服騎射,占據幽州,成為北方強國。至此韓、趙、魏稱雄於諸侯,戰國七雄位居其三。[1]

這就是三晉時期的疆域圖,韓都新鄭、魏都大梁、趙都邯鄲,那時三晉的疆域是非常遼闊的,包括山西省的全境、河北、河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山東東部、陝西的西部地區,地處中原腹地。

據史料記載,晉國到了春秋晚期六卿爭霸,智伯聯合韓、趙、魏三家一同滅掉了范氏和中行氏。這時有人瞄上了范氏的一口鐘,無奈鍾大而厚重,沒辦法只得用錘子砸碎再分塊偷走。誰知,一砸那鍾發出巨大的聲音。他有些害怕,急忙捂住耳朵,以為自己聽不到,別人也就聽不到了。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故事"掩耳盜鈴"。雖然聽起來有些荒唐,卻折射出鐘的體積和重量,而這口大鐘就出自侯馬鑄銅遺址。

全新築城模式

板瓦晉都新田以平望、牛村、台神三座古城組成了宮城,今下平望、牛村高大的宮殿台基為公宮。宮城之東千餘米,有北塢、馬莊、呈王三座卿城,都由東西或南北兩座小城組成。宮城左右,分別是宗廟和社稷地;宮城之南、之東南,為晉國公室控制的手工業作坊區;在汾河之東的平望-西高村、澮河之北的上馬等地為貴族、國人墓葬區,而公室墓地則在澮河之南的鵝嵋嶺北麓的柳泉。遵照周代禮制規定以宮城為主體,左祖右社,不設郭城,注重軍事防禦、手工業生產、祭祀活動等構成了晉都新田的築城模式,反映了當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背景。

瓦當上圖是二千多年前的板瓦和瓦當。當時城內、城外的建築,都是些土木結構,夯土作台基或牆,木為梁,筒瓦、板瓦覆蓋頂部。那時,磚還沒有普遍使用,埋入地下的有下水管。

手工業商貿

侯馬鑄銅遺址名揚天下,在春秋早期晉國就占據了蘊藏豐富銅礦的中條山。侯馬的鑄銅遺址發現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平陽機械廠建築工地,當時的發掘面積為一平方公里,文化部又會同了18個省市的考古工作者在此進行會戰,出土陶范五萬件,能夠拼合成形的就有一千多件,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發現最大的一處古代鑄造遺址。晉國的青銅冶鑄業十分的發達,代表了春秋時期最先進的生產水平。看了這些,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原各地儘是晉式銅器。連周王室的銅器都靠晉國大量供給。

展廳陳列的一件鳳紋鍾鈕模,該模具長14厘米,寬10厘米,厚2厘米,鳳嘴大張,蜷曲成圓形,純手工雕刻的羽片大小相等、排列均勻、毫髮畢現,是陶范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這件鳳紋模出土於侯馬鑄銅遺址。

晉式銅器紋飾晉式銅器紋飾以多變的蟠螭、蟠虺紋為主,鳥、獸等動物紋飾也占相當比例,地紋多以雲紋、雷紋多見。蟠螭紋是兩條小龍相互嘶咬,蟠虺紋是兩條小蛇互相纏繞,還有人物、獸頭、虎、牛、猛禽等構成晉式陶范和銅器的精華。

上圖是當時晉國所特有的貨幣空首布范。空首布的雛形是農業生產工具--鏟子,可以看到農業在當時的經濟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空首是說它的布首上端是中空的,所以叫空首布。到了後來為了攜帶方便,於是演變成了平首布。

晉國青銅器大到可以煮一頭小牛的大鑊鼎;小到銅戈、銅劍、銅合頁等;精美到有81條小龍互相纏繞的鏤空鼎,可見晉國銅器在當時已經深入到生活、生產、軍事、祭祀等方面。

有如此雄厚的銅器生產,商貿業隨之興盛。晉國的制陶、制骨、制玉雖及不上鑄銅業那樣光彩奪目,但在當時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水平

軍事和霸業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戰爭取決於軍事實力,按照周朝的禮儀,周天子作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在武公時周厘王允許他作一軍,獻公時作兩軍,號稱上軍和下軍。文公作上、中、下三軍。後又把步兵三行改為新上軍和新下軍。景公時作六軍,武裝力量達到了全盛時期。正規軍應有七萬五千人,無怪乎《孟子·梁惠王上》中說: "晉國,天下莫強焉……"。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東周時期,周王室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上圖大家看到一輛木車,它是根據上馬墓地1號車馬坑出土的車,同比例仿製,是古代貴族出行時乘坐的服車,它是依據墓主人身份不同來決定用車的不同。

銅戈上圖是從上馬墓地出土的兵器:銅戈,為鈎殺武器,銅戈在古代是一種長距離作戰的兵器;刺殺性的武器銅矛;銅鐏。還有投擲性的武器銅殳,就相當於標槍

古人作戰時以戰車為單位,一個戰車上有三個軍士,後又緊隨若干步兵,所以戰車的作用也就相當於坦克和裝甲車了。拋石機和雲梯是攻城時的武器。

頻繁祭祀活動

1965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盟誓遺址,在四十多個祭祀坑內共出土近五千多片寫有誓詞的盟書。盟書是用毛筆沾着硃砂

盟書寫在石圭和玉片上的,是中國最早發現使用毛筆的典例。盟書主要有宗盟類、委質類、內室類和詛咒類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宗盟類是參加盟誓的人員都是同姓同宗,參盟人要誠心守其宗廟,遵從主盟人的盟誓,防止敵對者再回來。委質類說參加盟誓的人員自願把自己抵押給主盟人,必須斷絕與舊的主盟人的關係

侯馬盟書是對當時社會動盪、王權破壞和個人依附關係發生變化的珍貴文物,也是文字史上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就字體而言,它處於由大篆向小篆的過渡階段,由於是用毛筆寫的,隨意性較強,同一個字就有幾種的幾十種寫法。從中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統一文字,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必要性。

古人敬畏天地、祖先,因此祭祀活動是非常頻繁的。在整個侯馬市區內據估計共分布有萬餘座祭祀坑,現發掘的有近3000座,為列國都城之最。祭祀坑中埋入馬、牛、羊和雕刻精美的玉、石器,《曹劌論戰》中的"犧牲玉帛"就是這些。峨嵋嶺北麓山腰間,澮河之南的西南張、莊裡一帶,專家推測為祭祀晉的望山或郊祀的地點。這裡出土的玉器同2002年發現的西高祭祀地點一樣,登峰造極,以蟠螭紋為主要紋飾的玉龍、玉鳳、玉人、玉獸面,堪稱晉國特色,令人嘆為觀止。

有序墓葬墓地

晉都新田時期墓葬,按墓主人生前等級決定其葬儀,墓室大小、棺槨幾重、隨葬品多少、有沒有陪葬的車馬坑以及車馬的數目……,被安置在不同的墓地和使用不同的規模

上圖為您展示的是考古工作者在曲沃曲村到翼城天馬之間發現的9組19座晉侯墓的平面示意圖。除一組為一晉侯兩夫人墓以外,其餘均由一位晉侯和一位晉侯夫人墓組成。晉侯8號墓埋葬的就是晉獻侯蘇,在其陪葬的車馬坑內就有30輛車和百餘匹的馬,為同時期發現之最。要比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車馬坑早六百多年。

侯馬喬村墓地上圖是在侯馬喬村墓地,考古工作者發現的40多座圍溝墓,為什麼叫圍溝墓?這是因為在一個或兩個墓葬的周圍有一圈壕溝,其中兩個的都是夫妻異穴並排墓。在最大的二號墓葬的壕溝內就埋有18個人,在他們的脖子上有枷鎖之類的刑具。發現之初,結合"批林批孔"的需要,被認為是奴隸殉葬墓。應該是分配給墓室主人的刑徒。

銅鑒,1961年出土於上馬墓地M13,作用有三:1、古人盛水照面,也就是常說的以水為鑑,可以正衣冠;2、夏天放入冰塊降溫,也就相當於冰箱;3、大型的銅鑒還可以沐浴

根據墓室主人生前的等級和身份不同,埋葬的規模和地點也不相同。晉都新田墓地有以下兩類:一類是公墓,就是埋葬晉公的墓地;另一類是邦墓,是"聚族而葬"卿大夫、士及庶人的墓地。公墓在品字型宮城之西南七公里處的柳泉墓地;邦墓在品字型宮城之南的上馬墓地、之西的東高和平望墓地。另外還有十幾處零星墓葬,它們都由幾座或十幾座組成。中小級貴族的墓長4米,寬3米左右,隨葬1鼎或3鼎,另有銅豆、壺、舟、盤、匜及車馬器和銅帶鈎。一般說來,貴族等級越低,墓室規模越小。還有的高等級的墓中隨葬有編鐘、編磬。

相關視頻

晉國古都博物館1

參考資料

  1. 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 , 新浪網 201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