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台灣網 的圖片

晉察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1]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華北同蒲路以東,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張家口承德以南廣大地區創建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由於處於敵占領區心臟地帶,共作戰32000多次,殲日偽軍35萬餘人,中共中央毛澤東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2]

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位於太行山麓的河北保定市阜平縣境內。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根據地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華北同蒲路以東,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張家口承德以南廣大地區創建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位於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境內。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型關戰役後,八路軍第115師的一部2000餘人,在聶榮臻率領下展開游擊戰爭。1937年11月,建立了以五台山為中心的晉察冀軍區,創建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3]。接着,日軍組織兩萬多人進行掃蕩,八路軍迎頭反擊,殲敵2000多人,粉碎了敵人第一次圍攻,收復了晉東北12個縣,冀西20個縣,察東4個縣。後遵照中央指示,於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召開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選舉了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作為邊區政權的最高領導機構。以後,隨着游擊戰爭的進行,晉察冀邊區進一步擴大;西起同蒲路,東至渤海;北起張家口、多倫寧城錦州一線,南至正太、德石路。包括山西河北察哈爾熱河遼寧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積40萬平方公里,人口2500萬,縣治108個,成為華北敵後最大的抗日根據地。由於地處華北敵人的心臟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戰中,根據地軍民與日偽軍作戰3.2萬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

根據地創建

晉——山西省

山西省,抗日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鬥爭,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等。以太行山、五台山、呂梁山為依託建立了晉冀魯豫、晉察冀、晉綏根據地,在我省境內設太行、太岳、北嶽、晉西北等行署,領導人民堅持對敵鬥爭。

察——察哈爾省

察哈爾省,建於1912年,中國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以察哈爾蒙古族命名,省會張家口(當時叫張家口廳,同時張家口以叫張垣而聞名)。張自忠曾任察哈爾省主席。清朝時期,不是一個省,而是叫「張垣特區」。

民國二年(1913年),察哈爾改為察哈爾特別區,有6個旗和11個縣,即張北多倫沽源商都寶昌康保興和陶林集寧豐鎮涼城。察哈爾省自1937年至1945年被日本占領並成為德穆楚克棟魯普領導的日本控制區蒙疆的一部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由馮玉祥吉鴻昌在張家口成立於1933年3月2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晉北雁北地區和大同市併入察哈爾省。1952年,察哈爾省廢設,現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和山西省,延慶縣劃給北京市。

冀——河北省

抗日時期,晉察冀兒童團,曾出過許多大家認識的人,如雨來王二小等人,也曾出過「狼牙山五壯士」分別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化學廠

1944年在冀晉軍區建立一座新的化學廠的過程中派人赴敵區購置,建廠的過程中用它畫了廠房設計圖紙及製造無煙藥的全部圖紙,如:切割機、攪拌機、切藥機等等。

晉察冀軍區工業部使用過的電阻表:該表是用一隻繳獲的鉗型高壓交流電流表交換來的,一直保存至今。在戰爭後期,軍工廠安裝了發電機、電燈、電動機等設備,它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兩件文物曾由晉察冀軍工季剛保存,1988年5月31日捐贈給抗戰館。

三用卡尺、小型計算尺:二者均為1988年4月23日晉察冀軍工孟廣賢通過晉察冀兵工史編輯部贈與抗戰館的。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兩件工具在八路軍解放軍中是最先進的計算工具,當時只有作戰科作戰處才能使用。

 
西柏坡紀念館紀念「七七事變」82周年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了侵華戰爭的步伐,1938年底,日軍向蠡縣進軍,他們沿途占城掠地,肆意燒殺搶掠,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死在他們的屠刀之下。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領導下,燃起一片一片抗日烽火。在抗日救亡的熱潮中,我少年兒童也不例外,也投入到了火熱的鬥爭中去,各村組建了兒童團,成立了抗日游擊小學,堅持學習和進行抗日救亡活動,如站崗、放哨、捉漢奸,募捐、送信、作宣傳。區委在學校成立了除奸隊,為黨的外圍組織。那時學校沒有固定的校址和教室,有時在各家各戶,有時在青紗帳里,樹林裡,瀦龍河的沙灘上。更沒有桌椅板凳,沒有統一的課本教材,教材大多是教師編寫,自己刻印後發給學生,教學一般採用教師巡迴上課,學生自己安排寫作業的時間,學生常常在地上寫字,做算術題,有時分組討論。敵情緊急時,則利用導師生制,即教師把功課講給優等生,再由這些學生講給大家,以完成教學計劃。當時我們編了個順口溜:「沒有老師自己鑽,沒有教材自己編,沒有桌子趴膝蓋,沒有凳子搬塊磚。」這正是當時艱苦學習條件的真實寫照。雖然學習條件艱苦,但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刻苦認真。學校文化生活異常活躍,在瀦龍河的河套里跑步,在沙灘上翻跟斗,教唱抗日救亡歌曲:

「工農兵學商,一齊來救亡,拿起我們的武器刀槍,到前線去吧。走向民族解放的戰場......」

「我們生在蠡縣,我們長在蠡縣,我們都是蠡縣的戰鬥員,我們為了保衛祖國,保衛家鄉,保衛田園,誓與日寇展開生死戰......」學生們還自編自演小型活報劇,如《打擊鬼子》、《堅壁清野》、《不識字的害處》等,以活躍學校文化生活,宣傳群眾,鼓舞抗日熱情。

1942年,日寇氣焰愈加囂張,對抗日游擊區開始了「五一」大掃蕩,施行「三光」政策,那時崗樓林立,壕溝如網,離我村很近的北高晃村就設了崗樓,是日本軍隊統治周圍村莊的一個據點。崗樓里的日偽軍,經常出來掃蕩,進行拉網式的搜查,抓人,放火,搶糧,對日鬥爭進入了極端困難的時期。在環境極端困難和異常惡化的情況下,學校解散,學生轉入地下活動,做秘密偵察工作,一部分學生深入到敵人辦的日偽學校裡邊去,在日偽小學裡展開了對日鬥爭。學校也開始有了黨的組織,張光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原保定市一輕局黨委書記,現是離休幹部),日軍為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強迫學生學日語,學生堅決不學,一個外號叫「齊頭牛」的偽教師,為此經常對學生進行體罰,打罵學生,學生們恨透了他。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一天夜裡,十幾名大一點的學生,進入學校把他抓了出來,弄到黃莊村東的樹林裡,打了個半死後,將他活埋了。同學們就這樣經常經受着鍛煉和考驗。

日寇鐵蹄下的抗日游擊小學,為國家培養了不少人才。建國後,我們在抗日游擊小學的同學,大多數參加了國家各行各業的工作,成了新中國建設的骨幹力量,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敵後模範區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華南遊擊隊為主的抗日軍民,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鬥爭,並取得最終勝利。

在所有取勝因素當中,抗日根據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1945年抗戰結束,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晉察冀、晉綏陝甘寧、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南浙東等大大小小數十塊抗日根據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郜耿豪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其中,聶榮臻領導創建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第一個抗日根據地[4]

郜耿豪指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主要包括華北同蒲路以東,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張家口承德以南廣大地區。它的創立、鞏固和發展,對堅持華北敵後抗戰和全國持久抗戰起了「堅強堡壘」的作用,對全國戰略反攻和進軍東北起了「前進陣地」的作用。根據地軍民在對敵鬥爭和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中,創造了極為豐富和寶貴的經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卓越戰績

1937年,平型關大捷之後,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晉西南,開始創建晉西南根據地。第一一五師一部及軍政幹部共約3000人,在聶榮臻率領下留駐五台山地區,着手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

聶榮臻率部在五台山地區建立戰地動員委員會和抗日救國會等半政權性質的組織,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擴大隊伍,開展游擊戰爭,收復敵占城鎮,很快在平綏正太同蒲平漢路之間形成了敵後抗日根據地。

1937年11月7日,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命令,以阜平、五台為中心的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1月下旬,日軍調集2萬餘人分八路對根據地進行圍攻。八路軍採取游擊戰和集中主力殲敵的作戰方針,殲敵1000餘人,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敵人的圍攻,鞏固了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展到30多個縣。

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河北阜平召開。會議經過民主選舉,成立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這是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敵後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它頒布實施的各項政策法令,穩定了社會秩序,根本改變了國民黨軍隊敗退和政權垮台後出現的混亂局面,使敵後抗戰力量得到迅速發展。

到1938年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共轄70餘縣,擁有居民1200萬,武裝力量約10萬。中共晉察冀分局、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晉察冀軍區統一領導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各個地區、各方面的工作。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立與發展,引起了日軍極大的恐慌。1938年11月—1939年4月,日軍先後對冀中區進行了多次圍攻。根據中央軍委命令,賀龍關向應率領八路軍一二零師主力,於12月下旬開赴冀中,並於次年4月在河間縣齊會村戰鬥中取得平原地區殲滅戰的重大勝利。隨後,一二零師和晉察冀軍區部隊一起,相繼在繁峙易縣靈壽阜平淶源等地打敗日偽軍的進攻和「掃蕩」,鞏固和發展了冀中、北嶽根據地。

1941年起,日軍在華北採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掃蕩」「蠶食」,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晉察冀根據地進入艱苦困難的時期。

面對艱難困苦的局面,晉察冀分局和晉察冀軍區建立「三三制」政權,實行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發展生產。同時,抗日根據地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加強地方部隊、主力部隊和民兵相結合的方法,採取「敵進我進」「向敵後之敵後伸展」「把敵人擠出去」等軍事鬥爭方針,廣泛運用地雷戰麻雀戰地道戰武工隊等游擊戰方式,深入敵後開展反「掃蕩」、反「蠶食」鬥爭。經過根據地軍民的艱苦抗戰,到1943年,北嶽區粉碎了日軍4萬餘人的大「掃蕩」,冀中區抗日游擊根據地重新建立,冀東區開闢了察北、熱南及遼西的大片新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1945年5月,晉察冀根據地軍民對日、偽軍發起大規模夏季攻勢,先後發動察南戰役、雁北攻勢、子牙河戰役、大清河戰役、熱遼戰役,擴大了解放區,將敵人壓縮到鐵路沿線及主要城市。8月,晉察冀軍區在廣大群眾的支援下,對日偽軍展開全面反攻,攻占城市70餘座,解放了西迄同蒲鐵路,東到渤海錦州,南臨正太路石德路,北至多倫赤峰的廣大地區,使晉察冀根據地與晉綏、晉冀魯豫、山東根據地和東北解放區連成一片[5]

視頻

晉察冀相關視頻

晉察冀指的是哪裡
聶帥制定了作戰方針,日軍自相混戰,晉察冀邊區首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