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民歌
普米族民歌 |
名 稱:普米族民歌 語 言:用普米語和譯成漢語演唱 種 類:時政歌、風俗歌(儀式歌)、生活歌和情歌 |
普米族民歌,是普米族的傳統民歌。普米族民歌,分為時政歌、風俗歌(儀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類。《出嫁歌》、《接親調》、《宴席歌》、《開門調》、《梳妝調》等風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習俗。《送羊經歌》和《指路經歌》等喪歌,反映了普米族對死者的哀悼和對祖先的懷念。《祭山神》、《祭龍神》、《祭鍋莊》、《退口舌》等儀式歌表現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還有一些民歌歌頌了普米族人民勤勞勇敢的品質,表達了他們對舊社會剝削階級的不滿和反抗。[1]
目錄
簡介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意為白人。普米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種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後逐漸不用。現普米族大都使用漢文。
民歌
普米族民間歌謠有自身的嚴格劃分,以演唱形式和體裁內容等特點劃分為「哩哩」和「格黑」。「哩」是普米語,譯成漢語是「吟唱、輕唱或收聲唱」的意思,除此外還可以譯作名詞,指某一歌種的名稱。「哩哩」類民歌,演唱者一般是學識淵博的長者和專門的民間藝人,在節日禮儀中和在一些風俗儀式的祭典上演唱。 「格黑」(有些地方稱『嘓』)譯作漢語即「唱」或放聲唱之意,也可以譯作歌名運用。蘭坪、永勝一帶的普米族稱這類民歌為「吉哩哩」。「哩哩」有漢族民歌中的小調含義。著名的民歌有《古利歌》、《柞樹葉子歌》、《貢嘎嶺歌》、《放氂牛歌》、《煮茶歌》、《辦酒歌》等。還有許多民間歌手。普米族同胞常常伴隨着民歌的演唱,吹奏起笛子和葫蘆笙,跳起傳統的「鍋莊」舞。普米族的民間歌謠還有《哄娃娃調》、《跳舞歌》等。
曲調
普米族音樂有各種曲調。例如「推磨歌」,「煮茶歌」,「撒麥歌」,是婦女們喜愛唱的歌,「在皇帝家裡」、「貢嘎嶺歌」、「外侄給舅舅拜年」等,則是老年男子常唱的歌子;青年人喜歡「阿利約利」的調子。這種曲調的唱詞,大多現編現唱,有短的,也有長的,可以表達哀怨憂傷的情感,也可以表達歡樂和愛情,可以獨唱,也可以兩人對唱。此外,還有「扎尼籠跌」曲調,是專用於大合唱形式的;由一人領唱,眾人隨和。「客坦」曲調,是專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演唱的。
普米族的民歌音樂曲調主要有呀哈巴拉、阿遼遼、那布升洛等。
呀哈巴拉,是一種較古老的民間曲調,旋律悠長委婉、節奏自由,高區一般用假聲唱,開頭常用一個弱起引子作為補充樂句,旋律從低音樂向高音區行進,末尾又回到原來的起音上,前後呼應。
阿遼遼,這種曲調一般不帶引子,而是以一個較高的主音作為開頭,一開始就給人以熱情奔放的感覺。阿遼遼一般用以唱情歌、山歌等抒情的民歌。
那布升洛,是人們對歌時常用的曲調,有鮮明的節奏規範,由一問一答上下關聯的兩句構成。
代表作
普米想念總理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普米族民歌(關於普米族民歌的簡介) , 常識百科網,202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