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有机太阳能电池

有机太阳能电池
图片来自xoer

有机太阳能电池是成分全部或部分为有机物太阳能电池[1] ,他们使用了导电聚合物或小分子用于光的吸收和电荷转移。有机物的大量制备、相对价格低廉,柔软等性质使其在光伏应用方面很有前途。通过改变聚合物等分子的长度和官能团可以改变有机分子的能隙,有机物的摩尔消光系数很高,使得少量的有机物就可以吸收大量的光。相对于无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缺点是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稳定性差和强度低。

目录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材料

太阳能电池是一个特别的半导体二极管,它可能将可见光能转化为直流电,一些太阳能电池可能转化红外紫外光的能量为直流电。通常用于有机光伏电池的材料都是有大量共轭键的,共轭键是由交替碳碳单键双键组成的,共轭键的电子的简并轨道离域的,形成了离域成键轨道π轨道反键轨道π*。离域π键是最高占据轨道(HOMO),反键轨道π*是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HOMO和LUMO的能级差被认为是有机电子材料的带隙,带隙一般在1-4 eV。

当这些材料吸收了一个光子,就形成了激发态,并被局限在一个分子或一条聚合物的链,激发态可以被看作是在静电力作用结合的一个电子和空穴,也就是激发子,简称激子。在光伏电池中,激子在不同物质的异质结形成的有效场中成为自由的电子空穴对,有效场使电子从吸光体(也就是电子给体)的导带降到受体分子的导带上从而破坏了激子,因此电子受体材料的导带边界,也就是它的LUMO必须低于吸光体材料。

工作原理

以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可区分成单层及双层(或称异质接面)太阳能电池。单层主要以阳极,有机材料及阴极所组成。而双层主要以阳极,可当电子予体有机材料,可当电子受体有机材料及阴极所组成。 有机太阳能电池其发光原理,以电子予体/受体异质接面(electro donor-acceptor heterojunction)元件结构为例,首先予体(donor)接收光,光激发生成电子电洞对(electron-hole pair)或可称为激子(exciton)。当激子扩散至Donor-Acceptor介面,激子将分解成独立传导的电子及电洞。由于donor及acceptor两者的LUMO、HUMO能阶差异的关系,电子会往acceptor材料,而电洞则往donor材料传递。接著透过电极,经由外电路,生成电流。

不论是小分子或高分子有机材料,他们都具有共同特性:高共轭系统这些pz轨域非定域化电子混成形成一非定域化π及π*轨域。其中非定域化π轨域为HOMO,而非定域化π*轨域为LUMO。而两者的能阶差,被认为是有机导电材料的能隙,而通常能隙值约为1~4 eV。一般而言,延长有机分子共轭碳链长度,可降低能隙值。有机太阳能电池仍然有许多发展空间,例如借由有机分子设计,研究出更适合的感光层材料,使其能更充分利用到太阳光能中各种光波段的能量;发展出使载子移动率更快的材料,使其电子-电洞对分离的效率能提升;改善元件的光吸收率,使其转换效率大幅提升。

分类

依有机材料不同特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又可区分为: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1991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M. Graumltzel教授的研究团队,发明具光敏性质之染料吸附于半导体奈米多孔洞结构之TiO2电极,搭配具有氧化-还原性质(I– / I3-)之电解液,制作出光电转换效率高达7 %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目前这种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已超过 11%,其发展潜力备受瞩目。
  • 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Molecular Solar Cells)。
  • 高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polymer solar cells),1981 年时A. Takahashi研究团队最早将共轭高分子材料使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目前高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常用的材料为聚 3-己烷基噻吩(poly (3-hexylthiophene), P3HT) 聚合物半导体(p 型材料)、苯基-C61 丁酸甲酯 (phenyl-C61-butyric acid methylester, PCBM)(n 型材料)所组成。其做法是将这两种有机半导体材料以溶剂溶解后进行混合,而后再涂布到元件上。均匀混合后的 pn 介面面积能有效提高,增加激子被拆解的机会而提升电池效率。

优缺点

太阳能电池主要目的是将光能转换成电能。而有机太阳能电池主要系以具有半导体性质之有机材料制作,其优点:

  1. 制造成本低
  2. 化合物结构可设计性
  3. 材料质轻
  4. 加工性能好
  5. 制造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及大量生产
  6. 高吸光系数
  7. 具有可挠曲,半透明等特性。

但目前亦有多项缺点待克服,如功率转换效率低,载子迁移率低,高电阻,耐久性差等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