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之淚 (安魂彌撒)
簡介
歷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個倒有九個要答莫札特《安魂曲》。人們熱衷於《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於獵奇。
「安魂曲」也稱「安魂彌撒曲」,即「追思彌撒曲」,是天主教專門為追悼亡者用的彌撒曲,主教舉行追悼彌撒時,普通是身穿黑色祭服,因此也叫作「黑彌撒」。
安魂曲不在主日或慶節舉行,典禮氣氛又是悲愁哀訴的,因此沒有「光榮頌」和「信經」。
安魂曲大約於第十世紀時形成,只有第一首「進堂曲」,即所謂「安息經」(Requiem),是於第九世紀時即已存在的。由於歌唱部分兩組並用,文詞分段就顯得繁複冗長,因此作曲家們很少將十二段全部譜曲,往往只選定其中幾個重要部分譜曲。
背景
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裡德·韋伯的多事的德國作曲家撰寫了一本書,書中對30多年前首演的莫札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偽考據的疑問,於是重新鉤起人們對陳年往事的無限興趣,一時各種關於《安魂曲》的傳奇、假想、謠言、推測與美好幻想相繼出籠,關於莫札特的一切重又成為搶手貨,從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為莫札特學的一部分。
莫札特為了趕在約定時間交出曲子,日日夜夜都在思索安魂曲的歌詞。他的身體本來就不健康,加上常常熬夜作曲,神智逐漸昏亂的他,竟然以為委託作曲的黑衣男是地獄派來的使者,而他作的安魂曲其實是為自己而作,地獄使者在預告:他的死期已經不遠了。
安魂曲其實也是彌撒曲的一個分支,主要是指羅馬天主教用於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安魂曲的唱詞與普通彌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榮耀經(Gloria)與信經(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 irae)。之所以稱為安魂曲,是因為唱詞的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開頭,第一句是「主啊,請賜予他們永恆的安息」。安魂曲這個名詞在音樂上接受的人比較多,而教會一般將其翻譯為追思曲。
有關《安魂曲》的疑點仍然非常多,歷來爭論的問題大概有這些:《安魂曲》的手稿或者抄本是否在莫札特死後被盜或被轉移?《安魂曲》的手稿是否於1792年3月被賣給了一位貴族?還有一位莫札特的朋友、單簧管演奏家斯塔德爾(Stadler M.),康斯坦采曾希望由他續寫完成《安魂曲》,因此他得到過《安魂曲》的手稿,問題是他還了沒有?凡此種種疑問大多是《安魂曲》1792年出版之後提出的,人們希望莫札特寫完了《安魂曲》,於是有了這些似是而非的推測。
經文
- Lacrimosa dies illa
- Qua resurget ex favilla
- Judicandus homo reus.
- Huic ergo parce, Deus:
- Pie Jesu Domine,
- Dona eis requiem. Amen.
- 中文譯文:
注釋
參見
參考文獻
- ↑ [https://www.ty53.com/lore/zzssse.html 末日之淚(安魂彌撒)-百科故事網,2020-09-08
- ↑ Mozart 莫札特/安魂曲/中文翻譯@ Esther心靈花園部落格,痞客邦,2020-08-18
- ↑ 莫札特(Mozart)安魂曲d小調(Requiem d-Moll) K.626,隨意窩,201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