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朱軾墓高安市城北面偏西32公里處,座落在村前鎮龍溪大隊劍山上。為清乾隆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朱軾之墓。整個墓地長約240米,寬約133米。建築宏偉,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現存三塊石碑,二尊石馬,二尊石人,一塊大石牌坊。石碑正中刻有:帝師元老,兩邊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 名卜金甄三紀勛猷高北斗、望留綠野千秋事業並東山[1]

目錄

個人簡介

朱軾(1665-1737),字若瞻,號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 經學家文學家。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年,卒於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歲。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進士。由 庶吉士改授湖北 潛江知縣,有惠政。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學陝西。累官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與 怡賢親王共治畿輔 營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頃。

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櫃法」修築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後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樸,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軾工古文,學宗橫渠,著有周易註解、周禮註解、儀禮節略、歷代名儒循吏傳等, 《清史列傳》及文端公集,並傳於世。

墓碑介紹

朱軾墓南北深104米,東西寬26米。幾經滄桑,已非原貌。 現存神道碑、石牌樓、望柱、 翁仲、生獸造像等,依次排列兩端。牌樓額嵌「帝師元老」四字,筆力遒勁。兩旁石柱上刻一對聯「名卜金甄三紀勛猷高北斗,望留綠野千秋事業並東山」,均系 甘汝來(有「 強項令」之稱)手筆。牌樓前石人、石馬、石獸雕刻精細,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朱軾墓於1987年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江西自古人傑地靈,人文歷史悠久,勝跡文物豐富。在高安市村前鎮就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名臣朱軾墓,吸引着省內外遊客。朱軾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博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頗具惠政,居官廉潔,剛正不阿,世人頌其「束其勵行,通經史百家」,乾隆帝御賜「 帝師元老」。乾隆丁巳(公元1737年),朱軾靈柩由京城運回故里,落葉歸根,葬在村前鎮樹子坑劍形山。雖經歷267年,墓地古蹟文物,基本無損,贛地罕見[2]。 墓區文物保存完好,緣於當地百姓愛護。當地 守墓人一邊栽種果樹,一邊守墓,不論酷暑嚴寒,都住在墓區的簡陋小屋裡。逢年過節,鄉村領導會去慰問他,周圍村民也常去看望他。多年來,當地群眾已形成了一個共識: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這裡保存完好的文物,昭示着歷史文化在當地百姓心目中的份量,也表明了這裡幹部群眾的 文化良知。墓區占地數百畝,墓前是100多米長的神道,前頭碑坊上的匾刻題名為「帝師元老」,石柱上刻着一幅楹聯「堂留綠野千秋事業並東山,名卜 金甌三紀勛猷高北斗」,神道兩邊文官石像、石馬等雕塑,造形生動,雕刻精美,沉積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表達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尤其是一隻大鰲,馱着一塊高大的 無字碑,從容爬行,拜謁者無不敬仰,並讓人一下就感到這裡歷史文化的厚重。

視頻

朱軾墓 相關視頻

江西高安朱軾「帝師元老」石牌坊
乾隆親賜牌坊「帝師元老」,概括了他一生的成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