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林
李何林
李何林 | |
---|---|
(1904年1月-1988年11月)[1],又名竹年,文史學者、作家,魯迅學生。中共黨員。1924年肄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27年隨軍北伐並參加八一南昌起義,1928年在魯迅的未名社投身革命文藝活動,歷任天津師院、中法大學、華中大學、北京師大及南開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魯迅博物館館長,魯迅研究室主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目錄
早年
與李霽野、臺靜農、韋叢蕪、韋素園、曹靖華等合組未名社,在魯迅先生指導下翻譯、寫作、編印書刊。
走進魯迅世界
起義之後,他潛回故鄉霍邱,和王冶秋等人參與建立了霍邱縣地下共產黨組織,同時擔任霍邱縣高等小學校長的職務,秘密做着發展黨員的工作。1928年7月,地下黨根據上級指示舉行「文字暴動」,貼標語撒傳單,全城震驚。身份暴露之後,他不得不避居北平。在北平,他找到了情逾骨肉的好友李霽野。不久,一起參加霍邱暴動的王青士、王冶秋弟兄也來到這裡。當時,李霽野和韋素園、臺靜農、韋叢蕪、曹靖華在魯迅的組織和扶持下成立了未名社,找到未名社就是投入了魯迅的世界。這時,一個新的領域引起他的注意——「五四」以來的文學論爭。他開始潛心搜集和研究「革命文學」論戰的資料,辛勤地剪貼抄錄,分類編排,終於在1929年出版了「中國文藝論戰」。那一年他29歲。這是第一部關於中國現代文藝思想論戰的史料集,是一部和魯迅有關的書,作者署名李何林。從此,他終生使用這個筆名。這本書的出版使他受到鼓舞,他開始全面研究魯迅,收集這方面的書刊文章。在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任教時,編著成「魯迅論」,那一年他30歲。雖然李何林沒見過魯迅,魯迅卻記得這本書,曾幾次提起。
在抗日戰爭極為困難的條件下,他1939年編著成「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思潮論」讚譽「魯迅是中國文藝界的唯一導師」。鄒韜奮接受了這部書稿,並在上海出版。
過台灣
1946年和未名社同人李霽野被他們的老師許壽裳請到台灣,在許先生主政的台灣省編譯館工作,他做編纂,李霽野做編纂兼名着編譯組主任。
1947年5月16日編譯館撤廢后,經許先生介紹,8月1日起轉到國立台灣大學做副教授。
1947年12月,應台大同人楊雲萍邀,在台北市發表〈中國新文學發展概略〉演講。
李東華〈論陸志鴻校長治學風格與台大文學院(1946.8-1948.5)〉1文說「編纂謝康、李竹年(何林)及日籍國分直一分任文學院外文及歷史系副教授」。
同文引1948年3月《國立台灣大學校刊》,李竹年(何林)在上面發表了〈我對本校國文教學的意見〉。
許先生被殺後不久,永遠離開台灣。
在台大工作期間是1947年8月到1948年4月(秦賢次〈《台灣文化》復刻說明〉)。
離台
范泉〈許壽裳遇害〉1文說:「我想到了當時逃離台灣的李何林先生。他從台灣逃到上海,匿居在孔另境兄家,曾和我談起過台灣的白色恐怖,也談到了和他一起在台大共事的許壽裳先生,但是因為我們每次見面時間不長,談得不深不透。當時我的主觀願望是向他組稿。他為了我的安全,不敢寫台灣的文稿,多天後交給我一篇書評《讀〈城與年〉》(發表在1948年5月出版的《文藝春秋》上)。到了中共占領全國以後,他才在1950年的《觀察》雜誌上,寫了《提供許壽裳先生兩年前在台被殺是政治性暗殺的種種事實》一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治面貌
着作
2004年出台了5卷本《李何林全集》。
參考資料
- ↑ 李何林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京舉行,光明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