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懋之(1907年12月25日-2009年2月11日),山西省襄垣縣五陽村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副營長,八路軍太岳縱隊團參謀長、縱隊參謀處處長,豫西軍區參謀長等職,參加百團大戰和呂梁戰役;解放戰爭時任豫陝鄂軍區參謀長、河南軍區副參謀長等職,1951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兵團副參謀長;1958年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後任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第二炮兵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年晉升為少將;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1]2009年去世,享年102歲。

李懋之
解放軍少將、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員
出生 1907年12月25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解放軍少將、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員
知名作品 參與籌備、創建軍事工程學院
第二炮兵分管武器裝備建設。

目錄

人物簡介

李懋之(1907-2009),山西襄垣人,1927年入馮玉祥西北軍,1931年,追隨吉鴻昌在察哈爾抗擊入侵日寇;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歷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游擊大隊副大隊長、副營長、216旅參謀主任、八路軍太岳縱隊25團參謀長、抗日軍政大學太岳分校參謀長等職,參加了耿壁奇襲戰、百團大戰、圍困沁源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處長、豫陝鄂軍區參謀長、豫西軍區參謀長、河南軍區副參謀長等職,參加了同蒲、臨汾、呂梁、晉南、保衛延安、豫西剿匪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率部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副參謀長,參加了第5次戰役、1951年陣地防禦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和上甘嶺戰役,回國後擔任軍事工程學院副教育長、物資保障部部長、教育長、副院長,第二炮兵副司令員等職;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作出了貢獻。

李懋之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他還榮獲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2009年2月11日,李懋之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懋之(1907.12.25-2009.2.11),1907年11月出生於山西省襄垣縣五陽村一個農民家庭;1927年進入西北軍士官教育團學習,畢業後隨馮玉祥部參加了國民革命北伐戰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參加吉鴻昌將軍在察哈爾等地對日偽軍的戰鬥,1938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太岳區決死一縱隊參謀、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一縱隊游擊大隊副大隊長,游擊第一團副營長、代營長,決死一縱隊二一六旅參謀主任,太岳縱隊第二十五團參謀長,三十八團參謀長兼圍困沁源指揮部總指揮、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太岳分校教育長。

1939年指揮部隊參加耿壁奇襲戰,消滅日寇兩個小隊,創造決死隊首次繳獲步兵炮和輕機槍的戰例。他組織訓練部隊有方,薄一波同志稱他為"決死隊總教官"。

1940年參加著名的百團大戰,參與指揮部隊進行了馬首車站攻堅戰,壽陽大落坡反擊戰,榆社雙峰鎮圍殲戰、沿畢強攻堡壘戰、紅崖頭打援伏擊戰,武鄉溫莊阻擊戰、關家垴圍殲戰等戰鬥,出色完成任務。在大落坡反擊戰中,他率部與日寇進行白刃格鬥,全殲敵人,參加戰鬥的八連被八路軍總部授予"白刃格鬥英雄連"稱號。在沿畢強攻堡壘戰中,他率部拔除日寇據點,收復榆社縣城,打傷敵機一架。

1943年至1945年他組織軍民對沁源日寇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圍困戰,積極展開地雷戰、麻雀戰、蜜蜂戰和交通伏擊戰,迫使日寇寸步難行,使其"山嶽剿共試驗區"計劃徹底破產,創造了華北敵後游擊戰的模範戰例,延安《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發表社論,稱讚"模範的沁源、堅強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據地的一面旗幟"。他指揮果斷,戰術靈活,作戰英勇頑強,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李懋之同志歷任太岳第四縱隊司令部參謀處長、陳謝兵團參謀處長、豫陝鄂軍區參謀長、豫西軍區參謀長、河南軍區副參謀長等職。他先後參加了同蒲、聞夏、洪趙、臨浮、汾孝、呂梁、晉南、汾西等戰役和保衛延安的任務。1947年隨陳謝兵團渡過黃河,挺進中原,創建豫陝鄂解放區。

1948年參與組織指揮豫西伏牛山剿匪戰鬥,建立穩固的豫西解放區,有力配合了其他戰場的對敵作戰。1949年任河南軍區副參謀長,負責軍區司令部工作,參與組織剿匪反霸,發展生產,動員地方武裝,支援渡江作戰。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他捨生忘死,戰功卓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國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懋之同志1951年3月任中國人民志願軍三兵團副參謀長,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參與指揮了第五次戰役,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52年李懋之同志作為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副主任,輔助陳賡大將參與學院刨建工作(1958年2月至1960年8月入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他作為軍事工程學院創建人之一,在學院任職近20年,為院校建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遭受迫害,恢復工作後,積極倡議恢復軍事工程學院,經過共同努力,使得國防科技大學在軍事工程學院基礎上組建成立,為這個全軍科技人才培養基地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5年8月,李懋之同志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員,主要分管武器裝備建設和科學技術工作。[2]

李懋之因心肺衰竭,於2009年2月11日在解放軍總醫院逝世,享年102歲;俞正聲徐才厚劉華清梁光烈等分別以不同方式,對李懋之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其親屬表示慰問。

人物評價

李懋之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對人民軍隊無限熱愛,對革命事業矢志不渝,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

他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大是大非面前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表現了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他具有優秀的軍事領導才能,長期在軍隊擔任部隊、機關和院校領導職務,參加和指揮了多次戰役戰鬥,積累了豐富的作戰治軍經驗。他具有高度的黨性修養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顧全大局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公道正派。他團結同志,關心群眾,平易近人。他生活儉樸,清正廉潔,對家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嚴格,始終保持了人民公僕的政治本色。

李懋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

人物貢獻

李懋之同志在建國後曾歷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副教育長、物資保障部部長、教育長、副院長;建院初期擔任建築委員會主任,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千方百計,克服困難,用短短兩年多時間,組織建成規模宏偉的教學、科研和生活用房,為教學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他積極協助在全國範圍選調大批專家,充實教學科研力量。負責引進儀器設備,實驗室建設,建立生產實習工廠。精心理財,狠抓制度建設和正規化管理,關心愛護教職員工,努力提高生活水平,倡導樹立良好作風,有力促進了教學科研水平提升,使得一批批優秀人才在軍事工程學院學習成長,成為國家和軍隊建設的中堅和骨幹。

1975年8月,李懋之同志開始擔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員,主要分管武器裝備建設和科學技術工作,能夠着眼長遠,科學籌劃,創造性地抓好落實。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決貫徹落實鄧小平同志關於軍隊要整頓的指示要求,深入揭批"四人幫,破壞科技工作的罪行,組織對二炮科研機構和科研隊伍情況進行調查,做了大量拔亂反正工作。他高度重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多渠道引進導彈技術專家,加大培養力度,提高了二炮科技幹部隊伍整體建設水平。

他積極研究解決科技工作編制體制,推動二炮於1976年成立科技部,組建第一、第二研究所,從組織上加強了二炮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和管理;組織籌備二炮首次科學技術大會,制定二炮科技發展規劃,明確科技工作方向和任務,充分調動了廣大科技幹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注重建章立制,組織制定二炮科研技術革新工作規定等規章制度,進一步提高二炮科技管理水平。

他重視部隊指揮自動化建設,組織研製二炮三級指揮自動化系統,受到軍委、總部首長高度評價,並向參加軍委座談會、全軍參謀長會議的領導作了匯報演示。

他注重提高武器裝備性能,組織領導了多項試驗研究,取得明顯的軍事和經濟效益。他重視加強部隊與地方政府的聯繫,密切軍地關係,為部隊和基層官兵解決實際困難。

他工作標準高要求嚴,作風深入務實,不辭辛勞,經常上高原、赴戈壁、鑽山溝,親臨訓練發射和武器研製生產單位現場,調查研究,檢查指導,解決問題,為加強戰略導彈部隊建設發展嘔心瀝血、忘我奮鬥,做出了突出貢獻。

人物詩作

悼陳賡院長(1961年3月18日)

革命事業,倚重方殷。天降不幸,奪我將軍。

舉國哀悼,棟折梁傾。三軍痛哭,大將星沉。

惟我將軍,意志堅定。忠心耿耿,松青柏勁。

英勇善戰,威名遠震。指揮卓越,旗開得勝。

惟我將軍,平易近人。關心群眾,赤子之心。

高貴品質,爐火純青。廿載追隨,惠我實深。

一朝永訣,腸斷心傷。血隨淚盡,難語衷腸。

典型在上,遺教不忘。奮勇向前,為國爭光。

紀念哈軍工建院40周年(1993年9月)

秋高氣爽精神壯, 軍工校友聚京城;

同學暢談今昔事, 文廟說到天安門。

人人報國有貢獻, 新世紀裡立新功;

北京校慶規模大, 桃李再添新英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