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伐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伐戰爭
北伐軍出發前舉行的誓師大會,

站在最上面的那個敬軍禮的人是蔣介石。

名            稱 : 北伐戰爭

 其 他 名 稱 :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時            間 : 1926年7月9日~1928年12月29日

地            點中國

  參   戰   方國民政府,北洋政府

參戰方兵力國民革命軍約25萬,北洋軍閥約100萬

主要指揮官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
                          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結            果 : 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約10萬人從廣東分三路正式出師北伐,1927年初,北伐軍占領了半個中國,取得勝利。但後來因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同時,由於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的影響,黨沒有能夠採取應付突發事變正確的措施。結果,蔣介石反動集團竊取了革命果實,建立了新的軍閥統治,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以失敗告終。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1]

戰爭背景

內部因素

1919年,孫中山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在共產國際蘇聯代表的幫助下,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合作,拉開了大革命帷幕。[2]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行聯俄容共政策,與蘇聯中國共產黨合作。1925年,孫中山廣州改組大元帥府為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組建國民革命軍。1925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正式成立,取消各地方部隊名稱,統一稱作國民革命軍,計劃北伐。

外部因素

1925年10月,吳佩孚孫傳芳指揮直系軍閥於長江流域爭奪北洋政府領導權,向張作霖的奉系軍閥發動反奉戰爭。北洋各軍閥在長江流域實力削弱,無力顧及國民政府,為國民革命軍北伐創造契機。

戰爭起因

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提出「對內當打倒一切帝國主義之工具,首為軍閥」的口號。2月,中國共產黨提出進行北伐推翻軍閥的政治主張。同年春,因英國人在長沙毆打糾察隊員,引發了長沙各界反英驅趙討吳運動。時任湘軍第四師師長的唐生智王基永的勸導,與國民政府開始接觸。隨後,蔣中正委派陳銘樞前往,與唐生智就北伐展開談判。最終唐生智決定接受國民政府指揮。

戰爭過程

1926年7月4日,在廣州國民黨中央全體會議通過《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陳述了進行北伐推翻北洋政府的理由。

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誓師北伐。

北伐戰爭進攻湖南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會攻武漢,攻取江西南潯路戰役,進占福建,會攻南京,寧漢分裂。[3]

北伐戰爭二次北伐

1927年12月3日至1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上海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預備會,會議的最後一天決定恢復蔣中正北伐軍總司令的職務。1928年1月4日,蔣中正到任,繼續領導北伐。1928年4月7日,蔣介石徐州誓師北伐。9日,各路北伐軍發起全線總攻。最終張宗昌率殘部棄城北逃。孫傳芳北京宣布下野,張、孫殘部向國民革命軍投降。

戰爭結果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當夜撤離北京,張的專列在皇姑屯京奉鐵路南滿鐵路交叉的三洞旱橋),被日本關東軍埋下的炸藥炸毀,當日逝世。6月8日,國民革命軍開入北京。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

交戰雙方

各路軍總司令祭陵後合影。前排自右到左:鹿鍾麟、李宗仁、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原圖鏈接來自網易圖片

北洋軍閥

吳佩孚部盤踞兩湖、河南京漢路沿線,兵力號稱二十萬。孫傳芳部由閩、浙、蘇、皖、贛軍閥組成,號稱「東南五省聯軍」,兵力亦約二十萬。奉系軍閥張作霖竊據北京政府,盤踞京、津、直隸、熱河及東北三省,兵力約四十萬。盤踞山東張宗昌也有十餘萬兵力。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8個軍10萬餘人(戰爭過程中發展到40多個軍近百萬人),蔣中正任總司令,李濟深任總司令部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

勝利因素

指導思想

北伐一直是孫中山的革命理想,孫中山視《臨時約法》和國會為中華民國的主要象徵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證。他曾指出,「約法與國會,共和國之命脈也,命脈不存在,國體將安托?須知國內紛爭,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國家之總樞全在國會,國會為民國中心,憲法為立國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國之法,惟有恢復國會完全自由行使職權一途。」可見約法和國會在孫中山北伐觀中的地位。

戰爭策略

國民政府在戰爭初期以兩廣為基地,策略以「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為主,實行各個擊破。

早在1925年9月,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北伐軍事戰略方針。軍事指揮方面,北伐軍在戰爭中發揚長驅直入,運動殲敵,窮追猛打,速戰速決,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的作風;審時度勢,靈活運用兵力,適時轉變戰法,保持戰爭的主動權;分化瓦解敵軍,補充擴大自己。這些都是國民革命軍能以少勝多的重要因素。

國共合作

北伐的成功是國共兩黨共同努力的結果。北伐戰爭期間,隨着革命形勢的勝利發展,依靠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動員和有力組織,為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工人運動的迅猛發展

上海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配合北伐軍的勝利進軍,先後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

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

到1927年6月,全國已有201個縣成立了農民協會,人員發展到1000多萬人,對農村的封建勢力進行了一次空前的掃蕩與衝擊。

戰爭影響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形成了派系眾多的政治聯合體。北伐結束後,各派系之間的紛爭始終未停息過。國民黨派系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屬於政治派別,另一類屬於地方實力派。由於地方軍閥擴大勢力與中央衝突,,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

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蔣介石汪精衛先後發動反革命政變,導致中國共產黨國民政府決裂。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著名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二萬多人舉行南昌起義,標誌着長達十年的第一次國共內戰正式爆發。  [4]

戰爭意義

北伐戰爭僅二年時間,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為以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北伐戰爭加深了革命認識,保證了國家獨立,維護了祖國統一。[5]

革命評價

周恩來毛澤東、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實際上領導了北伐軍的全部政治工作,對北伐勝利進軍起了重要作用。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的、正義的戰爭。(人民網評)

紀念館

北伐戰爭紀念館位於韶關市區帽子峰北坡,占地面積近1.2萬平方米,主館為一棟青磚外牆的二層仿古建築。館前的庭院裡,孫中山先生的銅像莊嚴地矗立於藍天之下。該紀念館分為序廳、北伐戰爭展廳、北伐名將展廳等六大部分,建設和布展總投資1799萬元人民幣。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韶關市在美國以及中國香港中山珠海廣州梅州等地區調查徵集了大量文物,館內共徵集到有關孫中山先生及北伐戰爭時期的文物實物81件(含複製品32件),圖片410幅。其中,文物實物包括孫中山先生在韶督師北伐時期使用的硬木辦公桌、民國時期孫中山紀念畫冊等珍貴文物,並對孫中山臥室、辦公室、參謀作戰室進行了場景復原。

目前,紀念館所在的帽子峰上仍保存從大革命至抗戰時期的碉堡8座,分別為定韶堡、鞏北堡、指揮堡、武城堡、橋頭堡等,加上周邊的崖壁堡、碼頭堡等,共有13座之多。

視頻

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

北伐戰爭

參考資料

  1. 紀錄片 | 北伐記憶:裝出來的愛國者,鳳凰衛視公眾號 , 2016-06-27
  2. 新聞背景: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中國經濟網 2016-11-11
  3. 北伐戰爭概述,參考網, 2016-07-25
  4. 北伐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北伐戰爭帶來什麼影響?,吾愛詩經網, 2019-04-02
  5. 國共合作之北伐戰爭的意義有哪些 ,染雲閣, 201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