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春生(1838-01-12)1838年1月12日,臺灣商人基督徒,本籍福建廈門1868年移民到臺北大稻埕經商。他是末的知名買辦,也從事進出口貿易。李春生是當時臺灣仕紳中少見的基督徒,也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

李春生



圖片來源大稻埕線上博物館
性別
出生 (1838-01-12)1838年1月12日
大清福建廈門
逝世 1924年10月5日(1924-10-05)(86歲)
日治台灣台北大稻埕
國籍 清國、大日本帝國
語言 閩南語泉漳方言
活躍時期 滿清末年
信仰 基督教

他也是一位思想家作家,著有《天演論書後》、《東西哲衡》、《哲衡續集》、《宗教五德備考》、《耶穌教聖讖闡釋備考》、《聖經闡要講義》等,闡揚基督教義,力圖駁斥達爾文赫胥黎天演說

目錄

生平

李春生於清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十七日(1838年1月12日)出生在福建廈門,自幼失學。其父以擺渡維生,家境並不好,而其母親為林氏,於家中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四,上面還有一個姊姊。李春生於十四歲時與父親一同受洗成為基督徒,時常與外國傳教士相處,其歐美外語能力頗強。此外,李春生於成年後亦積極自學漢文,因此成華人洋人間的溝通橋樑。

1858年,在四處遊歷後,李春生投身商界,以其優異外語能力在廈門英商怡記洋行擔任「地區負責人」。此後一度自行創業,經營「四達商行」,但因太平軍攻入福建而停止經營。1868年,李春生再受推薦,移居臺灣臺北繁華的大稻埕,並擔任英商約翰·陶德所創寶順洋行的「總辦」,該期間也經營「三達石油公司」的煤油。李春生也因為推廣臺灣茶與煤油而致富,並且逐漸於臺灣社會中嶄露頭角。築臺北城時,李春生亦為委員之一,此外,他也與林維源合組了「建昌行號」。除了擔任「築城委員」,李春生也擔任過「土地清丈委員」及臺灣鐵道「敷設委員」,對臺灣鐵路建設也有所貢獻。

清朝於甲午戰爭敗於日本,1895年(乙未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簽訂馬關條約議和,其一條件為割讓台灣與澎湖。匆促間臺灣民主國成立,總統唐景崧於日軍登陸後不久逃往大陸,臺北城陷入群龍無首狀態。(在五月日軍登陸台灣之前,一些人懷疑基督徒串通日軍,許多基督徒慘遭嚴重迫害。當日軍佔領台灣,日軍遭遇台灣住民武力抵抗(乙未戰爭),又誣指基督徒唆使暴徒反抗日軍,因此逮捕基督徒予以虐待殘殺,教堂被佔為駐軍之用,這是台灣教會長老教會第二次受逼迫。)李春生所主持的中外紳商會議,決定派人通報日軍。6月6日辜顯榮單獨前往基隆,之後美國記者禮密臣(J.W.Davidson)、英商托姆遜(Thompson)、德商奧利(Ohly)3人到達。隔天(7日)清晨日軍先頭部隊抵達,乃兵不血刃地佔領台北城。台北士紳為保護良民及作為和統治者間之聯絡機關,由李春生具名申請設立保良局,總局置於台北,各地設分局,於明治28年(1895)8月8日獲准設立。事後李春生因辦理保良局及協助維護台北城內治安有功,台灣總督府乃上報內閣賞勳局同意表揚,以外國人身分,在明治29年(1896)2月3日收到獲頒勳六等旭日章。

1900年,孫文曾來到台灣,希望與兒玉源太郎見面,爭取日本對中國革命的支持,但並未成功。孫文來台灣時,皆由李春生接待。

除了政經方面,李春生也是台灣基督教的推廣者,台灣多座基督教教會用地係他捐地捐款興建,例如:濟南基督長老教會、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等。

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李春生有資產1億120萬銀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圓,當時一銀圓相當於一美元,可兌換2日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