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傑奎琳·杜普雷

傑奎琳·杜普雷 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

傑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 Mary du Pré,1945年1月26日-1987年10月19日),英籍著名大提琴演奏家。

杜普蕾生於牛津一個中產階級音樂之家,她母親是個不錯的鋼琴家,也是個天才教師。這個法國姓來自她父親那邊源於Channel島的祖籍。就在她要過五歲生日前,初露音樂才華的她在收音機上聽到大提琴的琴聲,堅決要求學習大提琴。之後,杜普蕾就學於Herbert Walenn的倫敦提琴學校,十歲時從師於知名音樂家William Pleeth,後來杜普蕾相繼跟隨瑞士的卡薩爾斯,巴黎的Tortelier,和莫斯科的羅斯托波維奇繼續學業。1956年獲得Suggia獎[1]

1973年,被確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遂作別舞台,卒於盛年。她的演奏有一種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充滿內涵,更會激發出同台演出者的潛力。第一曲即是那首《傑奎琳之淚》。[2]她的故事在1998年改編為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

目錄

個人生涯

傑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於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國一個充滿音樂的家庭。當她四歲時,聽到收音機里大提琴的聲音,就要求要那樣的樂器,從此展開了杜普蕾與大提琴之間的不解之緣。五歲時,她開始在Herbert Walenn’s 倫敦學校學琴。她在童年時就常常跟姐姐一起登台演出,十歲左右就得以在英國皇家學院的名師門下學習,由於家庭背景並不十分富裕,杜普雷曾經一次又一次靠自己過人的琴技贏得了各個音樂組織的助學金。一九五六年,十一歲時,嬴得the Suggia Award,成為全英國最受矚目的演奏家,當年的評審還包括了巴比羅里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後來巴比羅里和杜普蕾就建立了親密的友誼,有時也會對她的演奏提出一些建言。

得獎之後,她就開始到市政廳音樂戲劇學校跟普利斯學琴。普利斯記得在她十三歲時,有一次普利斯跟她說下星期要開始學艾爾加的協奏曲和一首皮阿蒂的隨想曲,沒想到第四天之後,她就來告訴普利斯,她說她已經把艾爾加協奏曲的第一樂章背下來了,而且那一首非常困難的隨想曲也背出來了。尤其令人吃驚的是,她幾乎把它們演奏得無懈可擊!當然,學習也不會都是一帆風順的。不過,她在十五歲那一年,獲得了市政廳音樂戲劇學校的皇后大獎,這是專門為叄十歲以內的年輕音樂家所設置的。

卡薩爾斯,托特里還有羅斯托波維奇都曾指導過她,不過她總認為普利斯是她真正的老師,對老師的忠誠都未曾減少過。

十六歲那一年(1961),她於威格莫爾大廳舉行首次獨奏會,音樂會前幾天票就已經完全售完,大家都急於想聽一聽年輕的大提琴家表現如何,真是個嚴苛的考驗!然而,她順利完成了,並獲得大眾一致的讚賞。從此她聲名大噪,開始她的演奏生涯,與英國的主要管弦樂團及著名指揮合作演出。[3]

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擔任大提琴,巴畢羅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演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 Elgar)的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這張錄音對杜普蕾非常重要,因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鋼琴家顧爾德曾經說過,杜普蕾的艾爾加協奏曲,呈現了無限的悸動與熱情。後來她第一次聽到那張與巴畢羅里合作的錄音時,曾令人吃驚的說道:「這並不是我想表達的!」只可惜,她無法再錄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達什麼?我們永遠無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沒有人會錯過,很多人都喜歡聽她的協奏曲錄音,在管弦樂襯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滿朝氣,又不失女性的細膩,也不是完全沒有節制的放縱自己的情感演出,從她手指尖的傳遞出來的琴音,讓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熱情與音樂詮釋所感染。杜普蕾詮釋艾爾加的E小調協奏曲無人能出其右,直到現在,據說只有馬友友的演出稍許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據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裡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好厲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語成讖啊!也許只有頂尖的藝術家才能理解自己頂尖同行的水準,史塔克聽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為了琴藝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許多古典音樂樂迷心中的一個嘆息。

1967年中東戰爭之後,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鋼琴家巴倫邦結婚(目前巴倫邦以指揮着名),杜普蕾和巴倫博伊姆共譜戀曲,為古典樂壇留下佳話。他們不論在生活或是音樂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侶。

他們合作演出,很多樂評人說是奇妙的一對。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倫博伊姆也多次合作過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他們合作過的版本,是一九七0年,由巴倫波因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出的錄音。這份她與夫婿巴倫博伊姆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錄音是兩人合作灌錄的許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聽與談論的。主要原因是兩人在浪漫派音樂上所採取的風格和手法,與布拉姆斯的嚴謹有很大的差別,杜普蕾在音樂中發揮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掙脫出勃拉姆斯音樂里給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樂曲中鋼琴的地位較高),她捉住所有的機會展現她的魅力,而巴倫波因則體貼而充滿愛意地予以扶襯。

可惜到了一九七0年她的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斷演出活動,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並完成她最後的錄音作品:蕭邦法朗克大提琴奏鳴曲。一九七三年,廿八歲時,在倫敦最後一次公開登台,在祖賓·梅塔的指揮下,演奏的曲目就是與她淵緣最深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從此因病告別音樂舞台。杜普蕾一生中擁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現代製作師的作品,兩把則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衛朵夫如今則為馬友友所有。馬友友曾經說過: 「這把大衛朵夫(1712 Davidoff Stradivari )對我而言,他是我演奏過最好的樂器,我真的相信這把琴是有靈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1987年10月19日,在與多發性硬化症這一怪病搏鬥了十多年後,二十世紀最為著名的大提琴家之一,也是史上幾乎最出色的女大提琴家杜普雷最終無法抵抗命運,在倫敦撒手人寰。42歲短暫的生命如同繽紛的煙花,驚艷而璀璨,最後星星點點落入寂寥的夜空。[4]

個人生活

在與著名的以色列鋼琴家、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勃伊姆結婚前,杜普蕾曾經有過許多情人,但奇怪的是,她的這些情人們都對這部電影發出過不同程度的抗議。杜普蕾的丈夫丹尼爾·巴倫勃伊姆在她重病期間,雖然與一位法國女鋼琴家在巴黎重新組織了家庭,但一切始終瞞着杜普雷進行,他也始終堅持一周一次飛回英國探望她,並在經濟上給予有力的支助。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所有的媒體都有默契,絕不報道這件事。因此,杜普蕾直到去世時對此事仍然惘然不知,她是在巴倫勃伊姆的守護下離開的人世。杜普雷逝世十幾年之後,巴倫勃伊姆才首次公開談論杜普雷,他盛讚杜普雷的音樂才華,但對兩人的情感生活仍然閉口不言。也許,這是最正確的做法,情感本是私人空間中最私密的事,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是錯。

人物評價

杜普雷作為二十世紀最為着名的大提琴家之一,也是史上幾乎最出色的女大提琴家,演奏生涯與卡薩斯截然不同,她的演奏生命其實只有短短的十年,然而即使今天,她為EMI錄製的《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依然是古典界最暢銷的唱片之一。

非凡的才華造就一位樂壇女神,她出神入化的琴聲征服了整個世界;同時,又理所當然地奪走她作為正常女性該有的婚戀家庭幸福。莫非這就是印證了「上蒼是公平的」?如是,那麼人們寧可詛咒才華。

在11歲時就被認為是大提琴奇才的傑奎琳·杜普雷,是20世紀卓越的音樂家。《狂戀大提琴》(上海譯文社出版)以愛恨交加的思緒,追述她盛年早逝的一生。追述者是傑奎琳的姐姐希拉里、弟弟皮爾斯,敘述與其說是對親人的思念,不如說是對一個精魂的送別。書結尾中引用了「每個家庭都至少應該有三個孩子,如果其中有一個是天才,就應該再有兩個來支持他」一句話。這句話滿腔幽怨,寫盡淒楚。事實上姐弟倆還有父母親為「支持」傑奎琳,家庭與情感都蝕刻得傷痕累累,然而心中愛與恨的情感糾纏從未平息過,如同一杯酸澀的苦酒,一直哽咽在喉。直到那天,一束蒼白而略帶淡粉色的玫瑰被她撒在傑奎琳的棺木上以後,記憶的潛流終於涌動,流淌開去。

希拉里同樣有出色的音樂天賦。13歲時就與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同台在電視台演奏巴赫的作品。然而傑奎琳的光芒過於耀眼,蓋住了姐姐。她16 歲時已用「瓜爾內里」、「斯特拉迪瓦里」等世界級名琴演奏,成為在一片讚揚聲中飛翔的「美麗蝴蝶」了。在傅聰家的聖誕聚會上,傑奎琳與著名音樂家丹尼爾一見鍾情。這對被稱為金童玉女的婚姻,其實是傑奎琳悲劇生涯的序幕。音樂演奏的配合與夫婦間個性的諧調,完全是兩回事。傑奎琳的天性決定她似乎只能嫁給音樂,音樂在她不是技巧而是她的人生全部。自小讚揚聲孕育的嬌貴、精緻、脆弱形成了她的人格個性,她無法跨越、面對除了音樂之外的日常人生。於是,先是精神失常,然後是多發性硬化症病魔的入侵。當她坐上輪椅無法再演奏時,她的生命事實上已經終結。這個才女的最後日子是用尖刻乖戾面對愛她的家人。

牽絲攀滕的徐緩,形成《狂戀大提琴》的行文節奏,讓人領略一份不得不說的痛感,猶如時光的青苔逐漸漫遍繆斯女神石像的全身。倘若樂壇真有精靈,它的棲身之所也許就是樂器了。據說傑奎琳那把大提琴已被另一位當代著名音樂家所用。下次這位人物來開音樂會,我們可還有膽量去聽演奏嗎?

杜普蕾最摯愛的大提琴老師威廉·普利斯說:「她清新如水,不沾塵俗。」

杜普蕾中學時接觸的一位教育專家菲利普·韋恩說:「她聰明,有幽默感,內向羞澀,但思想成熟。」

杜普蕾的朋友,小提琴家彼得·湯馬斯說:「她是個很可愛的女孩,一臉坦誠,天真無邪。她完全沉浸在音樂里,我從來不覺得她有什麼野心。」

杜普蕾的老師托特里埃說:「她明眸金髮,簡直就是瓦格納歌劇里的女英雄。我們一起演奏時,我還沒有奏出來,她就已經知道我要用哪種方式演奏了。」

杜普蕾的另一位老師羅斯特羅波維奇說:「她有些地方笨手笨腳,有些地方卻優雅動人。她很容易就把人迷得神魂顛倒,是我見過的這一代大提琴家中最有意思的一位。」

杜普蕾夫婦共同的朋友,鋼琴家傅聰說:「她16歲時我就認識她了,她和她丈夫丹尼爾·巴倫勃伊姆就是在我家的宴會上認識的。那部電影太虛假,看着令人憤怒。」

國際著名的指揮家巴比羅里說:「她待人友善,樂團的成員都尊敬她,佩服她。」

曾與杜普蕾合作演奏室內樂的小提琴家特雷弗·康納說:「和杜普蕾的合作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時光。」

杜普蕾曾經的情人,鋼琴家理查德·古德說:「我對她一見鍾情,她率直,不會矯揉做作,她的心態有些複雜,但她對此很坦誠。」[5]

杜普蕾曾經的房東姬爾·西弗斯說:「她為自己的盛名而累,她才二十多歲,卻要面對身為名人必須承受的壓力。但她並不因為自己出名就嬌寵,即使她為某段感情心碎,她也不會形諸與色。」

為杜普蕾製作了所有演出服裝的設計師瑪德琳·汀克爾說:「在我的衣櫥里,至今還珍藏着八碼美麗的綠色絲料,這本來是做給她不再演奏之後穿的。有一天,我一定要找一個象她這樣的人,用這疋布為她做衣服。」

杜普蕾病重時所教的學生瑪西亞·西文說:「她是一位充滿靈感,很能啟發人的好老師,特別精於對樂曲的詮釋。即使她病重,每吐一個字都要費很多力氣,但她很有耐性,又富幽默感。我喜歡她。」

陳增爵

她擁有一位音樂家母親。母親發現、培養了孩子的天賦,讓她成為樂壇神童。可這對於孩子的親人,乃至她本人,是幸運還是災難?《狂戀大提琴》由此冷峻地逼視人生,其挑戰性猶如紅布對好鬥的公牛。

這部人物傳記的主人公是20世紀大提琴奇才英國女音樂家傑奎琳·杜普雷。這本書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它洗盡鉛華,寫出了華麗旋律與如潮掌聲後面的滄桑幽怨

皇家音樂學院教授艾麗絲對自己兩個女兒的教育是由音樂起步的。在希拉里和傑奎琳姐妹的童年中,音樂成為有趣的遊戲,強烈的喜悅抑或輕微的傷感,都在旋律與節奏中,通過鋼琴黑白鍵的按擊、提琴弓弦的顫動,觸摸從而感受。母親的苦心很快就有了回報。希拉里13歲進入電視演播廳,與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合奏巴赫的名曲;傑奎琳的藝術天賦更卓越,14歲時她用大提琴將聖—桑的協奏曲演奏得爐火純青,16歲開始音樂家的職業生涯。

早慧的姐妹給家庭贏來了榮譽。姐姐希拉里固然出色,可在妹妹的光輝前顯得有些黯淡。傑奎琳卻讓音樂主宰了自己整個人生,儘管她與著名音樂家丹尼被人們認為是一雙金童玉女絕美伴侶,儘管她飛往世界各地演出名望如日中天,金錢滾滾而來,但厄運已悄悄逼近她。

自小成為神童,讚美聲和掌聲無意中嬌縱、滋潤了傑奎琳精緻的個性。大提琴在她懷中以敏感激揚着高雅,演奏成為她的本能而毋需藉助技巧。可是精緻不免脆弱。現實中哪怕是一些生活顆粒的毛糙,都會讓她的生命之弦產生雜音、引發莫名的焦慮。傑奎琳與丹尼同台演奏,配合得天衣無縫,然而夫婦間的情感卻完全亂了節拍。傑奎琳先是心理失衡,幾乎被送進精神病院。她向姐姐求助。善良的希拉里想不到,傑奎琳竟然以着迷與姐夫來治療自己的精神創傷。身受其害的希拉里查了詞典,「天才」在詞典中的第一個定義是,「一個人……無論是好是壞,都對他人影響巨大」。如果說以往的一切是傑奎琳有缺損的個性使然,第二個打擊——多發性硬化症的爆發對她是致命的。她逐漸喪失了正常活動能力,坐上了輪椅。其實,一旦傑奎琳無法再演奏音樂,就是她走向生命盡頭倒計時的開始。

狂戀大提琴》的作者是傑奎琳的姐姐希拉里與弟弟皮爾斯。他倆對同胞手足的回憶,是甜蜜與辛酸的苦怪混合和相互滲透。天才壓抑了人性,傑奎琳在心理失衡及被病魔纏身時,很多時候是在咬齧深愛她的家人那深厚的情感,在此時,這個天才呈現了忘恩負義的另一種面目。讀完這本文學傳記,人們仿佛看到杜普雷家族向世界捧上一束美麗的玫瑰,那嬌艷與芳香令世人着迷。同時你也看到那雙捧玫瑰的手,被花莖的尖刺扎出斑斑血跡。

她比煙花寂寞

在電影Jackie and Hilary(《她比煙花寂寞》)中,杜普蕾和巴倫博伊姆有一段對話。

"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

"不會拉琴,那就不會是你了。"她老公說。

杜普蕾的生活中,最後就只剩下醫師、護士和幾個老朋友。巴倫博伊姆開始是每隔一段時間來探望她,這樣一直持續到巴倫博伊姆在巴黎另組一個家庭之後,有了新家,回來的機會就更少了,最後只留下她一個人慢慢孤獨的死去。

有文章說,巴倫博伊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國人也沒有原諒他。如果巴倫博伊姆不是一個天才,沒有理想和抱負,也許他就能專心地守在生病的妻子旁邊,一直到妻子離開人世為止吧!

世事總是不盡如人意,上天給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樂天賦,又只給她在舞台上十年的風光歲月,如彗星般的短暫。幸好她成熟得快,這十年間她所留下的音樂記錄,所達成的音樂成就,已經足夠令她不朽,所有跟他合作過的音樂大師都對她讚譽有加。杜普蕾的音樂有一種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充滿內涵,而且還會激發出同台演出者的潛力。Stephen Kovacevich甚至表示,自從杜普蕾退出舞台後,他再也沒有與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過,因為"再也無法感受到那種超乎尋常的舞台魔力,自己也無法奏出與當時一樣充滿活力的音樂。"

建議喜愛杜普蕾的朋友看看她姐姐和弟弟寫的書和根據此書拍的電影。 一位被音樂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離不開音樂的天才。儘管書與電影頗遭非議,一些音樂家紛紛駁斥,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羅斯特羅波維奇梅紐因帕爾曼祖克曼等音樂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間公開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聲明指出:"影片中的傑基(杜普蕾的暱稱)決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那個杜普蕾。"而後導演努培(Christopher Nupen)製作了紀錄片《Who Was Jacquline du Pre?》,再次描繪了她的一生。

主要作品

凝結的淚珠:《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杜普蕾作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是她的最高成就。

她演繹的埃爾加實在太動人,占據着其它曲目無可取代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杜普蕾曾經公開表示,她最愛的其實並不是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因為這部作品太深沉,有着無盡的悲哀。每當演奏到慢板樂章時,感覺自己的心被撕成了碎片。杜普蕾對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的形容是:「它好象是凝結的淚珠。」

聽着傑奎琳·杜·普蕾的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不免思緒激烈。一個如此年輕的女子,把埃爾加這部充滿遲暮氣息和蒼涼感的作品詮釋得如此的淋漓盡致。其中既有杜普蕾對作品的深切理解,更是她內在氣質使然。沒有一個大提琴家能比得上她的那種情感投人,她是用生命在演奏。

人生的寫照:《傑奎琳的眼淚》

傑奎琳的眼淚》,由奧芬巴赫作曲,杜普蕾演奏。據說是杜普蕾人生的寫照,極富悲劇色彩。

她的演奏全身心投入,飽含激情和深情,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讓人不由自主地跟隨她進入另一個世界,感受人類心靈中至純的美麗與哀愁。這是怎樣悽美的一首曲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仿佛在講述着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往事。聽着,聽着不禁淚流滿面,有種感動和心痛的感覺,不知向誰訴說……

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