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區
柳江區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桂中盆地東南部,地處北緯23°54』30」~24°29』00」、東經108°54』40」~109°44』45」之間。北面連柳州市,柳城縣馬山鄉、社沖鄉;東北隔柳江與鹿寨縣江口鄉、導江鄉相望;東及東南部與來賓市象州縣運江鎮、馬坪鄉相鄰,南面與來賓市興賓區大灣鄉、鳳凰鎮、北五鄉、七洞鄉接壤;西南及西北部背靠來賓市忻城縣安東鄉、大塘鎮、歐洞鄉、河池市宜州區屏南鄉、三岔鎮。地勢西部高,東部次高,中部低平。面積2539.16平方公里。
柳江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4℃,年平均降雨量多於1400mm,年平均日照1600多小時。季風環流影響明顯,其氣候夏長炎熱、冬短不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
截至2013年,柳江總人口56.2萬人。
截至2020年2月,柳江區轄8個鎮118個村(社區),區域面積1773平方公里。
2015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0.4億元,財政收入1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0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53元。曾獲「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和「中國西部百強縣」榮譽稱號。
目錄
歷史沿革
秦,今柳江區屬桂林郡,尚未建區。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區地劃入潭中縣(柳江古名潭水,以區地居潭水之中,故名),屬鬱林郡,為柳江區建區之始。
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潭中縣為桂林縣;旋又析桂林縣置馬平縣。以後歷經唐、宋、元、明、清到民國前期,一直沿用此區名,區境大體包括柳州市區和柳江區地。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撤銷馬平縣,由柳州府的行政長官直接處理縣政;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撤銷柳州府,復置馬平縣,直屬廣西省;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馬平縣改為柳州縣,縣治在柳州;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柳州縣改為柳江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縣治在柳州。
1949年11月25日,柳江縣城(今柳州市市區)解放。12月10日,柳江縣人民政府成立,柳江縣和柳州市從行政區劃上分離。原柳江縣城區及部分郊區劃歸柳州市。城區外18個鄉劃為柳江縣,屬柳州專區。1950年3月19日,柳江縣人民政府從柳州市遷縣屬拉堡圩。柳江縣先後屬柳州專區、宜山地區、柳州地區。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柳江為柳州市轄縣。1984年1月10日由柳州市正式接管。
1984年10月4日,柳江撤銷人民公社制度,恢復鄉鎮制;1996年始,自治區民政廳批准撤鄉建鎮,柳江區先後有10個鄉鎮撤鄉建鎮。
2016年3月30日國務院同意撤銷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以原柳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柳江區的行政區域。
2017年1月6日,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12月—1950年3月,全縣分為6個區,共18個鄉:一區轄里雍、穿山、中團3鄉;二區轄進德、百朋、小山3鄉;三區轄思賢、成團、六道3鄉;四區轄洛滿、流山、福塘3鄉;五區轄三都、水源、土博、里高4鄉;城關區轄廣源、平川2鄉,共轄214個行政村(街)。
1950年4月—1951年1月,全縣分為8個區,共18個鄉:一區轄里雍鄉;二區轄百朋、小山2鄉;三區轄六道、成團2鄉;四區轄洛滿、流山、福塘、土博4鄉;五區轄三都、里高、水源3鄉;六區轄進德、思賢2鄉;七區轄穿山、中團2鄉;八區轄廣源、平川2鄉。
1955年5月19日起,各區名稱一律按區公所所在地的地名稱呼。全區一至八區同時分別改為里雍、百朋、成團、洛滿、三都、進德、穿山、土博8個區。1961年10月,增設橫山、大田、四連、思榮、新隆、拉堡鎮六個公社,全區共25個公社。
1962年10月,恢復區、鄉體制,全縣又劃分為里雍、百朋、成團、洛滿、三都、進德、穿山、土博8個區,下轄以1955年—1957年的小鄉為基礎劃分的94個人民公社(1964年3月,撤銷龍懷公社,建立鳳山公社),共轄2642個生產隊(以上公社、生產隊數是1966年的統計數)。
1968年12月,調整人民公社體制,各區改為公社。其中洛滿區分為洛滿、福塘兩個公社,其餘規模不變。這時全區共分為里雍、百朋、成團、洛滿、福塘、三都、進德、穿山、土博9個公社。原94個公社改為105個大隊,下轄2642個生產隊。
1980年9月,設拉堡鎮,轄拉堡1個大隊,20個生產隊,兩個街道。這時全區共9個公社1個鎮,123個大隊,3521個生產隊,兩個街道。
1982年底統計,全縣共有1227個村(街)、其中解放後新建村69個。
1984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全縣設立里雍、百朋、成團、洛滿、福塘、三都、進德、穿山、土博9個鄉及拉堡1個鎮。1985年鄉鎮下共設123個村,2個街道。共有1225個村(街),2707個村民小組。
2003年,柳江對拉堡鎮與進德鎮部分行政區域界線進行調整: 將隸屬於進德鎮的黃嶺、木羅、思賢、塘頭、基隆五個村(含相關村行政區域範圍內的一、二、三工業開發區、建都開發區和基隆開發區)整體劃撥歸拉堡鎮政府管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2月,柳江區轄8個鎮和118個村(社區)。
區政府駐拉堡鎮柳北路45號。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柳江戶籍人口552336人,常住人口562351人。全區共有27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120852人,占總人口21.76%;壯族人口427538人,占總人口76.99%;仫佬族人口3589人,占0.65%,瑤族人口1364人,占0.25%;其他民族人口1981人,占0.36%。
截至2016年年末,柳江常住人口60.42萬人。戶籍總人口56.98萬人,其中壯族人口43.82萬人,占總人口的76.9%。
交通
湘桂、黔桂、枝柳鐵路及332、209國道過境。區內有10、40、43、71、81、87、99、102、103路公交車往返市內。城區距市中心10公里,柳州白蓮機場在柳江區境內,距城區僅7公里。柳江河航運已開升到5級航道,全年可通250噸級船隻。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柳江區位於桂中盆地東南部,地處北緯23°54』30」~24°29』00」、東經108°54』40」~109°44』45」之間。北面連柳州市,柳城區馬山鄉、社沖鄉;東北隔柳江與鹿寨區江口鄉、導江鄉相望;東及東南部與來賓市象州縣運江鎮、馬坪鄉相鄰,南面與來賓市興賓區大灣鄉、鳳凰鎮、北五鄉、七洞鄉接壤;西南及西北部背靠來賓市忻城縣安東鄉、大塘鎮、歐洞鄉、河池市宜州區屏南鄉、三岔鎮。地勢西部高,東部次高,中部低平。區域面積177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柳江區境內呈岩溶地貌和低山丘陵地貌,峰林谷地、峰叢谷地、孤峰平原和峰林廣谷地貌明顯,山地面積占 51% ,平原面積占 29% ,丘陵面積為 11% 。
氣候
柳江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4℃,平均降雨量多於1400mm,年平均日照1600多小時,無霜期331天。柳江區季風環流影響明顯,其氣候夏長炎熱、冬短不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高濕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低濕乾燥少雨。一月平均氣溫10.4℃,七月平均氣溫28.9℃,年平均氣溫20.6℃;極端最高氣溫為39.1℃,極端最低氣溫為-1.3℃。年平均降雨量1424.7mm,多集中在5~9月,年平均蒸發量1419.5mm,年相對濕度76%;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和西北風,頻率為13.5%,靜風頻率為28%,年平均風速2.0m/s。
水文
轄區內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條,即:柳江河、龍江河、逢吉河、鳳山河、大橋河、里雍河、王眉河、水源河和大渡河。其中,柳江、龍江兩條為過境河。9條河流境內總長335.63公里。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柳江區內水資源相對缺乏,水資源總量20.3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65億立方米,地下水7.71億立方米,全區庫區水能可開發量為20萬千瓦。
截至2010年末,區內有龍懷、北弓工農和逢吉水電站4個,裝機14台,容量2335千瓦,年發電量402萬度;境內柳江河段建有紅花水電站,年發電量9.02億千瓦時;全區總庫容為1.35億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21公頃。
土地資源
截至2010年末,全區耕地面積為86620.4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4.1%;園地面積為2451.4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林地面積為116128.7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5.8%;草地面積為17087.3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7%;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為10197.3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1%;交通運輸用地面積為4690.1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8%;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為7596.9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其他土地面積為8955.2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5%。
森林資源
柳江區有三伯嶺、龍漢嶺、沖馬嶺、鹿嶺等4個國有林場;材林主要有松木、杉木、桉木、荷木、樟木、香椿、苦楝、椎木、檸檬桉、泡桐木等;經濟林有油茶、柑桔、沙田柚、龍眼、柿、桃、李、梨等。
截至2010年,全區林地面積12.24萬公頃,森林面積11.10萬公頃,林木活立木總蓄積量200.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4.6%。全區當年完成造林1120.70公頃,其中:荒山造林完成269.10公頃,人工跡地更新(含人工促進更新)851.60公頃,封山育林3213公頃。
截至2015年,全區森林覆蓋率46.6%。
礦產資源
柳江區境內的主要金屬礦產有錳礦、鐵礦、非金屬礦產有石灰岩(建築用灰岩、溶劑用灰岩、飾面用生物灰岩)、方解石、磚瓦用頁岩、硅土等。其中,八一思榮錳礦、柳江區錳礦開採於20世紀50年代,截至2010年末累計開採錳礦石數百萬噸,估計礦區尾殘礦儲量在60萬噸左右。石灰石年開採量約250萬噸。
經濟
概述
2010年,柳江區地區生產總值122.5億元;工業總產值178.8億元;財政收入8.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28.8億元。
2014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8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0.5%;財政收入14.9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7.8%;工業總產值269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3.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2.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3.7%;固定資產投資184.3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46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9.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258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1.6%。三次產業比例為18.8:50.6:30.6。
2015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0.4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6.1%;財政收入1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7.5%;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4100萬美元,同比2014年增長4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06元,同比2014年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53元,同比2014年增長9.7%。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7.9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8.2%。
2010-2015年五年中,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9%;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4.1%;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4%;三次產業結構從20:52:28調整優化為18:50:32。
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18.08億元,比2015年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9.54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05.20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73.35億元,增長11.3%。三次產業比例為18.1∶48.2∶33.6。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6275元。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826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0235元和11084元,分別增長8.0%和9.7%。
第一產業
從1949年至20世紀90年代,柳江區境內國民經濟一直以農業為主,而農業內部以種植業為主,種值業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70%,林業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20%,副業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10%,漁業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1%。如1985年,全區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占64.66%(其中糧食占43.08%);林業占5.01%;畜牧業占17.21%;副業占12.21%;漁業占0.91%。
201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25.2億元。
2014年,全區糧食生產總產量17.5萬噸。蔬菜產量73.7萬噸(糧食產量和蔬菜產量通常分開計算)。雙季蓮藕、雙季葡萄、香蔥種植面積分別為5.9萬畝、3.5萬畝、4.6萬畝。養殖業產值16.7億元,增長3.4%;養殖業純收入5.4億元,增長14.9%。新增野生馴養繁殖場3家,全區林下經濟年產值達1.5億元。多渠道融資8100萬元,創建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並通過自治區評審驗收。
201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36.5億元。擁有全區重點農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11家,家庭農場增加到37家。「柳江蓮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公告。該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雙季蓮藕、雙季葡萄、香蔥生產基地。
2016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69.0億元,比2015年增長3.1%,其中:農業產值41.37億元,增長2.6%;林業產值2.74億元,增長17.5%;畜牧業產值19.41億元,增長1.6%;漁業產值2.57億元,增長4.9%。持續推進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水果產量12.3萬噸,增長10.4%;蔬菜產量82.62萬噸,增長4.8%。肉類總產量為5.18萬噸,下降0.6%。水產品產量1.75萬噸,增長4.6%。
第二產業
1949年以前,柳江所有工廠和多數手工業都集中在當時的區城柳州,只有棉紗、棉布紡織、竹木器製作、打鐵、車縫、建築、燒磚瓦、大米加工等少數手工業分散於區境內農村(柳江區),進行農副產品加工。這些手工業多數為家庭副業,少數為獨立手工業者。
1950年,全區工業總產值64萬元(1979年以前按1970年不變價,1980年以後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83%。1952年,以興建大米加工廠為起點,開始興辦地方國營工業。1970年後開始陸續恢復和發展村辦工業企業。
1985年,全區已形成錳礦採選、建築材料、自來水生產和供應、食品飲料加工、縫紉、木材加工、造紙紙製品和印刷、化學肥料、醫藥、塑料製品、金屬製品、機械製造、電力等行業。全年工業總產值320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3.72%。在工業總產值中,區辦國營工業占51.8%,區辦集體工業占13.41%,鄉鎮工業占34.8%。
2010年,柳江區全區規模以上企業81家,億元企業25家;工業增加值55.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25.5億元。
2014年,全區工業增加值79.9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0.7%。51家規模以上汽車及零部件配套企業完成總產值138.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2.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5%;規模以上食品企業完成總產值24.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9%,11家食品企業中億元企業達8家。先進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業增速分別達19.2%、23.7%。新增規模以上企業8家,達115家;新增億元企業4家,總數達53家,總產值229.3億元,占規模以上企業的91.1%。全區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2家。工業園區的工業企業達240家,完成總產值248億元。工業實施更新改造項目380個,完成投資123.2億元,增長20.1%。
2015年,全區工業總產值289.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5.6%。完成更新改造投資155.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26.2%。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8.8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13.8%。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達115家,億元企業53家,工業增加值83.1億元,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5家,在股權交易所實現股權掛牌交易企業11家。工業結構形成了以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為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為三大支柱產業,建材、電力為兩大傳統產業的「332」現代工業發展布局。工業園區引進企業達168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52.1億元。園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94%,投入園區基建資金達1.6億元。
2016,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91.17億元,增長8.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1.82億元,增長9.0%。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202.92億元,增長10.4%,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97.95億元,增長10.2%;利稅總額12.73億元,增長15.4%;利潤總額6.38億元,增長16.1%;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3.22%,提高0.16%。
第三產業
201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33.9億元。
2014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57.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3.2%,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中比重為3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0.9%。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增加值13.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6.9%;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8.8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9.4%;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12.7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9.1%。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為141.3億元、124.5億元,同比2013年分別增長10.3%、23%。涉農貸款餘額達8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40.9%。舉辦廣西柳江荷花文化旅遊節。全區全年接待遊客90.5萬人次,同比2013年增長8.7%。新城區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1億元,房地產項目到位資金1.2億元。融資到位資金8250萬元。新增公司356家。全年招商引資內資到位資金29億元,外資實際到位資金1550萬美元。新增廣西著名商標1個,全區商標註冊數達637個。
2015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64.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6.1%,在三次產業的比重首次超過30%。限額以上企業發展到32家。引進29家物流企業,全區物流企業達150家。存貸餘額分別達156.4億元、130.6億元。鳳凰河溫泉生態旅遊景區被評為4A級旅遊景區,百朋下倫荷花景區被評為3A級旅遊景區,入選農業部評選的「中國美麗田園」。創建的百朋「荷塘月色」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成為自治區授予的第一批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獲得農發行貸款11.3億元。推進招商項目50個,簽約項目19個,投資總額達160億元。利用外資666萬美元。
2016年,全區商品銷售總額113.97億元,比2015年增長1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66億元,增長10.1%。按銷售地區分,城鎮零售34.44億元,增長9.7%,鄉村零售11.23億元,增長11.5%。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42.44億元,比上年增長10.3%;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3.23億元,增長8.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9.95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從投資主要領域看,項目投資233.05億元,比上年增長10.5%;房地產開發投資16.9億元,增長139.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3.54億元,下降20.1%;第二產業投資151.92億元,增長2.6%;第三產業投資94.49億元,增長17.3%。財政收入17.28億元,增長7.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69億元,增長2.0%,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7.84億元,增長19.6%。
截至2016年12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65.35億元,增長5.7%,其中住戶存款111.88億元,增長9.9%;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44.69億元,增長10.3%。
社會事業
城鄉建設
2010年,全區城區建成面積11.7平方公里,城鎮化率36.4%,建成區綠地覆蓋率24.5%,人均公共綠地2.7平方米,商住小區18個。
2014年,柳州市南環路和柳邕路上跨鐵路立交橋建成通車;投資1.3億元完成23個通建制村水泥路項目建設,全區農村公路通暢率達85%;投資4.2億元實施農田水利建設、水庫除險加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村屯污水處理、土地整治和農村「一事一議」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投資1700萬元完成三期「天網」建設和一期升級改造工程。投資900萬元實施城鄉道路亮化工程,城區路燈安裝率達85%。
2015年,城區建成區17.7平方公里。城鎮化率45.7%,建成區綠地覆蓋率32.7%,人均公共綠地6平方米,商住小區51個。興柳路一期建成通車,並與柳江大道一期實現互通。完成征地1613畝,拆遷面積4.5萬平方米。城區6個污水直排口全部關閉,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86.9%、100%。農村基礎設施投資1.66億元,完成17條通建制村公路建設。投資2.3億元,實施農田水利、農村飲水等一批農村項目建設,硬化道路166條,建立公共活動場所69個。投資2.9億元實施清潔水源、清潔田園和清潔家園等項目,完成村屯綠化425個、村屯亮化35個、渠道整治31公里,創建區級村屯綠化示範點25個、垃圾綜合處理示範點26個。全區行政村光纖寬帶覆蓋率達80%。
社會保障
2014年,全區公共財政投入民生領域資金15.9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81.8%。城鎮新增就業295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萬人。提高低保救助水平,城鎮低保人均補助由210元/月提高到251元/月,農村低保人均補助由87元/月提高到109元/月。完成保障性住房404套、農村危舊房改造900戶。
2015年,全區城鎮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350元提高到435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2268元提高到2880元;發放各類救助金、高齡補貼2100萬元。完成保障性住房1344套,農村危房改造2800戶。全區貧困人口為1.86萬人。發放扶貧貸款2368萬元,23個貧困村通水泥路,16個貧困村飲水安全得到解決。
2010-2015年,全區公共財政投入民生領域的資金31.6億元,完成保障性住房3884套、農村危房改造8520戶。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1萬人、城鎮就業1.37萬人。全區貧困人口由3.73萬人減少到1.86萬人。
2016年,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34萬人,農村轉移勞動力新增就業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
衛生事業
2014年,該區被列為國家第二批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區,區級3家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實行零差率銷售。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費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5%以上,新農合資金使用率達95.9%。
截至2015年,區直轄醫院4所,包括柳江區婦幼保健院、柳江區建都中醫骨科醫院、柳江區中醫院、柳江區人民醫院。各鄉鎮均設有鄉鎮級衛生院。
教育事業
民國元年(1912年),馬平區政府在城廂(柳州市)設立樂群小學、河南小學、馬平區女子小學、進化小學。民國十九年(1930年),馬平區政府撥款504元,在城廂(今柳州市)模範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招收幼兒42名,這開始了正式的柳江區公辦教育。但中學教育較晚,民國三十八年以前,柳州區境內只有柳州城有幾所中學,青少年讀初中都要去柳州。
2014年,全區新建及改擴建幼兒園41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82%。實施9棟教學綜合樓(宿舍樓)、85個學生食堂等基建項目,完成3所寄宿制小學建設。全區高考本科上線率達64.3%。教育助學2.2萬人次學生。
截至2015年,全區擁有小學130所,初中16所,高中2所,職教1所,特殊教育1所。
初中:拉堡中學、柳江二中、百朋中學、洛滿中學、成團中學、成團三中、三都中學、土博中學、進德中學、進德四中、里高中學、新興中學、里雍中學、穿山中學、穿山二中、流山中學。
高中:柳江中學,柳江實驗中學。
職教:柳江職業教育中心。
特殊教育:柳江特殊教育學校。
科技開發
2014年,全區申請專利403件,增長21.8%,企業技術研發中心達17家,5家企業的技術成果獲得自治區、柳州市科技進步獎。新增技術研發中心2家。
截至2015年,全區擁有自治區級技術中心14家。
宗教
截至2010年,全區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4個,其中7座基督教堂,6個基督教聚會點,1座佛教寺廟。據統計,信仰基督教群眾1304人,信徒1102人,分布在全區各鄉鎮227個村屯。
文化體育
2014年,全區新建8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和6個農民體育健身項目,完成區體育中心田徑場升級改造和「雪炭工程」全民健身體育館建設;壯族搶花炮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兩首童謠榮獲國家級獎項;完成農村電影公益性放映1532場。土博、里雍、白沙3個鄉鎮開通有線電視,鄉鎮一級實現有線電視信號全覆蓋,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7%。
2015年,全區建成村級公共服務中心9個、農民體育健身項目3個、全民健身路徑點7個。開播壯語版《每周時訊》電視欄目,新增行政村通有線電視29個。
民間藝術
唱彩調
唱彩調原稱唱採茶和唱調子,清末流行於桂中南地區,為柳江區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劇種之一。唱腔樸實、自然、活潑、流暢,常帶有「河嗨依、依河了嗨,河嗨依河了嗨」的襯句和「那河了嗨嗨」的尾聲。表演時,動作較輕鬆、活躍,節奏明快。常在區內演出的傳統節目是《石崇謀妻》、《蠢子賣紗》、《雲南追夫》、《店房換妻》等。
民國年間,曾有彩調老師傅到來傳藝。解放後,經過區文化部門的改革、整編,不斷改進唱腔和唱詞,增加新的內容,彩調更為群眾喜聞樂見。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常演出的劇目是《阿三戲公爺》、《王三打鳥》、《王二報喜》、《龍女與漢朋》、《補鍋》、《打銅鑼》等;70年代以後演出的劇目是《隔河看親》和自編的《相親問路》等。
師公舞
師公舞是道師出遊、打齋或為亡人做道場時所表演的歌舞。壯族師公舞中的《穿針舞》亦稱《穿花舞》,跳時一般7、8人,着道公服,邊念、邊唱、邊跳,邊敲鑼、鼓、鈸、撞鐘、木魚、竹板等,配以管、笛、笙、簫,十分動聽。跳時走8字形,相互穿梭,形似穿針,故名《穿針舞》,因造形似花朵,又叫《穿花舞》。師公舞中共有36種人物的節目,如張天師、雷公、土地公、魯班,白馬姑娘、三元等,他們各有獨特的臉譜,各有一套唱詞和舞蹈動作。表演時間多在晚上。
車馬燈舞
車馬燈舞流傳於進德客家人地區,是由兩匹馬、兩架車以及各種動物花燈組成的歌舞。馬用竹篾編就,紗布糊面,無腳、身中開洞,表演時,演員立於馬身洞中,用繩子系住馬身,掛雙肩上;馬下身用彩綢或布料圍住,演員似騎於馬背上,表演馬走、跳、跑的各種動作;手推車也用竹篾紮成,花紙裱就,四周用料布圍住,兩側畫上輪子。女演員站在車中間用繩子把車掛在雙肩上,頭扎花朵,手搖汗巾、花扇,扮成坐車模樣;男演員頭戴草帽,腰扎圍巾,打綁腿,穿草履,表演各種推車動作,如上下坡、過山坳、陷泥坑、碰石子等,其曲調有16種之多,如《十二月調》、《五更調》等,歌詞內容有歌唱勞動和愛情的,有歌唱農家生活的,用客家話演唱,曲調優美,唱詞詼諧。
歌圩對歌
歌圩對歌解放前在穿山、里雍、土博等鄉一些地方,每逢春節、農曆三月三或八月十五,當地群眾便自發地組織起來,邀集好山歌手和喜愛唱歌的青年男女,集中到歌圩上唱歌(也有慕名自動趕來的),歌圩上主要以對歌為主。也有個人獨自演唱和群體合唱。內容以愛情為主,也唱生活、生產勞動、時事、歷史和天文地理方面的內容。
文物古蹟
「柳江人」頭骨化石
1958年在通天岩發現「柳江人」頭骨化石,經我國古人類學家吳汝康考證,址內的頭骨化石定名為「柳江人」,為華南區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新人(智人),體型特徵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大約生活在距今4萬多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是迄今在中國以至整個東亞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的代表。現藏在北京中國科學院,複製品存柳江區文物管理所,1963年2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銅鼓
1981年,百朋公社鎮西大隊農民在嶺坡耕地時發現。該銅鼓用青銅鑄造,通高56厘米,鼓面直徑81.5厘米,鼓面周沿有4蛙,中心的太陽紋為12芒,芒間夾雙翎形紋。鼓身紋飾繁複精美。該銅鼓屬古代銅鼓分式中的冷水沖式。經鑑定,其製作年代為東漢時期。現藏於區文物管理所。
漢代滑石人面具
1983年裡雍新安古墓出土,近正方形,邊長24厘米,潔白如玉,為精雕細刻的藝術-品,雕刻技法純熟。人物頭象造型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為東漢時期物品,現藏於區文物管理所。
太平天國銅炮
1958年在進德公社黃嶺大隊發現,炮身上面明刻「太平天國丁已七年十月吉日立」等文字。現存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旅遊
臥龍巖
位於里高街西面約2公里處櫓鍋山上。岩洞高約3米,寬約5米,深約4米。
洞下一巨石上刻有「臥龍巖」三字,字高68厘米、寬67厘米。題款文字為「嘉定乙亥八月望重開岩,釋慶宗摩崖,轉運判官方信儒書」,題名者為廣南西路轉運判官方信孺,題刻時間為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宋代《輿地紀勝》記載此處稱為臥龍山。岩洞即為壽聖寺(原名龍泉寺)所在。此石刻為區(即原來的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弓水庫
北弓水庫是柳州市素質教育基地。位於柳江區成團鎮北弓村委距區城拉堡16公里,占地270多畝。
城市榮譽
柳江區先後榮獲全國「六五」普法中期先進縣、第九屆「南珠杯」競賽優秀獎,自治區衛生縣城、2020中國醫療服務百佳縣市、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81等稱號。
視頻
柳江旅遊宣傳片(上)
視頻
柳江旅遊宣傳片(下)
視頻
柳江區賞月閣宣傳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