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市忠烈祠
历史
桃园神社
桃园市忠烈祠的前身为桃园神社。日治时期,日本在台湾各地建造了约200座神社,包括台湾神社(现址为圆山大饭店)、新竹神社、嘉义神社、台南神社等。昭和9年(1934年),日本开始在台湾推行“一街庄一社”的政策,台湾大多数的神社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包括桃园神社。
桃园神社系昭和10年(1935年)择定现址开始建造,由春田直信所设计,于昭和13年(1938年)6月10日落成,并举行镇座式。社格定为县社的桃园神社除了奉祀开拓三神(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外,也加祀掌管五榖丰收的豊受大神及明治天皇。
桃园忠烈祠
1950年改为桃园县忠烈祠[2],在本殿内置放郑成功、刘永福、丘逢甲等等的遗像,并在朵殿设置反清、抗日烈士灵位。1972年日本与中华民国断交,中华民国内政部发布《清除台湾日治时代表现日本帝国主义优越感之统治纪念遗迹要点》,指示“日本神社应即彻底清除”,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大多被损毁,仅桃园神社被完整保留。
1985年桃园县政府一度要将忠烈祠拆除重建,后经舆论及学界的强烈反弹,改为耗资新台币886万元整修,于1987年完成。1994年2月15日被内政部指定为国家三级古迹。2004年桃园县政府文化局将社务所整修之后,配合文建会“地方文化馆”计划,规划成立桃园县忠烈祠文化馆,2007年9月3日正式开馆。
建筑
桃园市忠烈祠座落于桃园区虎头山麓,方位座东北朝西南,可远眺桃园市区,中轴线通过有“桃园大庙”之称的桃园景福宫,可经由忠烈祠神道(今成功路)连接到桃园车站。包括本殿(安置神位之处、仅祭典主祭者可进入)、拜殿(一般信众参拜之处)、中门、社务所(办公处)、高丽犬、石灯笼、手水舍、鸟居、东司、参道等。建筑配置顺应地形,逐层拾级而上,材料采用桧木、日本柳杉木,同时保留完整大木结构系统,显露出苍劲及朴实之美。
视频
桃园市忠烈祠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台湾旅游景点之桃园县忠烈祠,新浪博客,2009-10-19
- ↑ 揭秘曾经敏感的台湾“忠烈祠”,台海网,2014-9-3